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新时代记录】
撰文/摄影:冉孟军(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摄影记者)
“‘中油杂501’每亩产量达226.74公斤。”今年,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专家对重庆市甘宁镇的油菜进行测产,结果令人欣喜。这一成绩打破了2025年度三峡库区山地冬闲田油菜机收纪录,是科技赋能粮油作物生产的重要成果。
重庆三峡农科院油料研究室主任曾川(左)带领研究生采集油菜花花粉。
细胞生物学博士黄涌(前)在实验室观察油菜小孢子植株的生长情况。
这片测产油菜田属于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的新品种油菜示范田。2020年起,重庆三峡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利用小孢子培养、聚合育种等新技术对油菜种子进行改良。新品种油菜集成了生育期短、抗逆性强、出油率高、营养品质优等特点。“长江流域有6000多万亩山地冬闲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对油菜单产提升有重要意义。”从事油菜研发40年的专家徐洪志说。
在现代农业技术中,种子被誉为农业“芯片”。它们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起点,更是粮食安全的基石。三峡库区山地偏多,人们出门不是爬坡就是过河,农业“芯片”的研发工作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在重庆市甘宁镇,农业技术人员采收油菜籽。
在重庆三峡农科院的试验示范基地,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新品种油菜、小麦、马铃薯等生意盎然。
由重庆三峡农科院指导建成的重庆首条7D菜籽油加工生产线在巫溪县白鹿镇投产。
2020年以来,重庆三峡农科院总计实施科研项目164项,育成农作物新品种95个,成果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000多万亩。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三峡库区的农业科研人员交上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为渝东北地区、武陵山区、三峡库区等地的山地高效型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31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