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讲述】
科学赶海,让快乐和生态“双赢”
讲述人:山东日照市东港区刘家湾赶海园景区运营中心负责人 苗中杰
光明日报记者宋喜群、冯帆,光明日报通讯员邹慧、王麦杰采访整理
夏末秋初,海风裹着咸湿的气息扑在脸上,让人感受到了丝丝凉意。在山东日照东港区刘家湾赶海园的滩涂上,总能看见这样的热闹景象:大人挽着裤脚、小孩提着小桶,弯腰在滩平沙细的海滩上搜寻,刚摸到一只肥美的竹蛏,就忍不住跟身边人分享。满桶的“战利品”和满场的笑声,成了日照夏季最鲜活的注脚。
前两年,这热闹劲儿还让我们工作人员犯过愁。赶海短视频爆火后,来赶海的游客最多一天能来2万人,节假日就更不必说了,滩涂上就像“赶集”一样,游客们拿着工具挖得深、采得多,退潮后滩涂坑坑洼洼,贝类苗种没等长大就被带走,恢复起来特别慢;偶尔还能看见沙滩上散落的塑料袋、饮料瓶,好好的海景添了“伤疤”。
游客来赶海,图的就是弯腰捡贝的乐趣,可咱不能因这份快乐伤了大海啊!我们琢磨来琢磨去,终于想出了个既“宠粉”又保护生态的法子——从2024年夏天起,赶海园推出了“自然赶海区+人工投放区”的双线模式,还搞了个“龙王献宝”的沉浸式体验。
每日退潮前,工作人员都会往人工投放区里撒上3000斤合规的贝类苗种。这样,既能保证游客们的小桶里收获满满,也能让退潮后的滩涂依旧平整。这种“定量投放、限区采捕”的笨办法,实现了游客快乐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要让赶海既文明又科学,光有投放还不够,干净的滩涂才是“根本”。这几年,工作人员没少在生态修复上下功夫,每年夏天浒苔多的时候,他们天不亮就扛着工具去清理,平日里还会定期修复滩涂,补种适合滩涂生长的植物。日复一日,这里的海水更清了、沙滩更净了,连罕见的中华凤头燕鸥都来这儿歇脚。
为了让游客了解科学赶海,赶海园特意找了几位熟悉潮汐、懂海洋生态的老渔民当“赶海大哥”,每天在滩涂上巡逻,遇见游客用不合适的工具,就上前递上合规的小铲子。不光有现场指导,赶海园在直播推广时也没忘科普。时间长了,游客们也慢慢养成了习惯,不少人赶海时会主动把小贝类放归大海,遇见垃圾还会顺手捡起来。为了管住不文明行为,我们还组建了“生态赶海观察员”队伍,有景区工作人员,也有热心游客。
赶海总有“空档期”,涨潮的时候不能挖贝,咋办?我们办起赶海旅游节、渔民文化节、星空露营季,游客们能看渔俗表演、学织渔网、听潮汐科普,赶海不再是“挖沙掘泥”,也成了一场能感受海洋文化的旅行。
如今,刘家湾赶海园的“流量”没减,“留量”却越来越足——不仅留住了游客的脚步,更留住了滩涂的生机、大海的馈赠。其实,科学赶海、文明赶海,从来不是要减少赶海的乐趣,而是让这份从大海里来的快乐,能安安稳稳地传到更远的明天。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1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