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02 04: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作者:彭庆红(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要永远传承和大力弘扬。将伟大抗战精神有效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既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大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途径。

  明确目标导向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培育时代新人,而具体的目标导向要落实在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奋斗精神、使命担当等方面。

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

山东省乐陵市开元中学学生在冀鲁边革命纪念馆聆听英烈事迹。贾鹏摄/光明图片

  树牢理想信念。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培育时代新人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存亡而抗日到底的坚定信念和为争取人民民主不懈斗争的崇高理想,使其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有效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认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青年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

  厚植家国情怀。伟大抗战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凝结着舍小家为大家的社会意识和奉献精神,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增进青年学生对“家国一体”价值观念的情感认同,自觉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激励青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在新征程上谱写“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新篇章。

  激发奋斗精神。抗战英雄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勇毅前行的精神财富。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更需要坚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必胜的信念,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奋斗中开创美好未来。

  强化使命担当。伟大抗战精神中蕴含的“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责任意识,能够促使当代青年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主动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伟大抗战精神蕴含“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意识,能够激励当代青年学生以英雄先烈为榜样,将报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科研学习、社会实践中勇挑重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畅通融入渠道

  渠道是精神传播的载体。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整合与理顺多种渠道,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度感知、学习、认同、践行。

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第一中学学生在红色研学实践基地编织草鞋。新华社发

  课程教材建设是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的重要抓手。在课程设置上,现行思政课程方案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已有伟大抗战精神内容,下一步要继续讲好思政必修课程中伟大抗战精神相关主题,还可以在思政选修课程中更多体现,特别是可以结合红色文化、“四史”教育等开设专门课程。在教材编撰上,进一步精选抗战历史中的重要文献、可靠史料、典型案例、英雄事迹,使之融入文字教材、多媒体教材、复合型教材,全面深入且生动地反映伟大抗战精神。

  课堂教学是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主渠道。一方面,深化思政课程中关于抗战历史专题内容讲授,特别是讲好伟大抗战精神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伟大抗战精神相关内容,如在交通、化工、艺术等专业课程中,可以讲述抗战期间茅以升造桥、范旭东制碱、梅兰芳罢演等故事,在传承科学家精神和艺术家品格同时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增强伟大抗战精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可利用VR、AR等数字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也可采取专题讨论、辩论赛、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开展互动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离不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阵地。一方面,继续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举办主题展览、知识竞赛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校园内建设主题广场、长廊、雕塑等,让校园环境成为传播伟大抗战精神的“活教材”。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好主题党团日活动作用,特别是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升国旗、向先烈默哀仪式、主题演讲和征文等活动,让伟大抗战精神润化人心。

  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既要用好思政小课堂,更要充分利用好社会大课堂,特别是用好社会实践渠道。要进一步发挥各类场馆育人作用,打造抗战场馆里的“大思政课”,让伟大抗战精神从教材文本的静态呈现转变为学生可参与、可感知、可践行的动态体验。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特别是假期开展抗战主题的历史寻访、社会调查研究、理论宣讲等活动,真正将伟大抗战精神内化为精神品格、外化为行动自觉。

  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育人格局。可进一步依托学校官网、思政课教学平台,开设“伟大抗战精神学习专栏”等,整合抗战历史资料、教学视频、学术论文、英雄事迹等资源,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内容,组织推动深入研讨和思考。同时,更大力度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创作伟大抗战精神主题的短视频、漫画、网络游戏等,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主动传播伟大抗战精神。

  构建长效机制

  要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确保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学校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协同配合。在学校内部,要深化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协调、思政课教师具体实施、专业课教师积极配合”的协同机制。深化和拓展学校与抗战纪念馆、烈士陵园、抗战旧址等红色基地的长期合作关系,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更大力度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等活动,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来营造全社会共同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良好氛围。

  要建立集挖掘、研发、使用为一体的内容供给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伟大抗战精神史料的挖掘和研究。通过更大范围收集整理抗战历史资料、口述史、实物档案等,深入挖掘伟大抗战精神的历史渊源、核心内涵、时代价值,丰富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内容阐释。二是研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更好地开发教学案例库、课件、微课等,为一线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三是加强研用结合。既要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历史发现主动补充完善信息,也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或其他反馈意见及时补充调整内容,提高伟大抗战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教师与学生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主体,二者的主动性对融入工作至关重要。在激励教师方面,应更大力度地支持伟大抗战精神主题的教学研讨会、示范观摩课等活动,进一步展示交流优秀教研成果、表彰优秀教师。在激励学生方面,应鼓励学生主动对伟大抗战精神进行深入的学习探究,支持开展抗战主题社会实践,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行动。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表彰在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或团队,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要从组织、经费、人员三方面入手,全面保障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在组织保障方面,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多部门参与的基础上,可成立专门的工作团队,更高效有序推进融入工作。在经费方面,更充分地保障有关伟大抗战精神教学资源研发、教师培训、学生实践活动、网络平台建设等必要经费开支。在人员方面,在强化学校内部师资队伍支撑的同时,还要在各地宣传、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下,更大范围地统筹社会教育师资,形成合力,为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提供充分的人才智力支撑。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2日 15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