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大众网记者 李玲玉 报道
2月24日,一批航空专用产品通过跨境电商9710模式在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成功出口,这是全国首单航空专用产品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出口的业务,也是山东自贸试验区推动新型贸易发展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
自2019年获批设立以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大宗商品交易、跨境电商、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等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六年间,一系列创新举措落地生根,一批新型贸易业态蓬勃发展,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澎湃动能。
强赋能:离岸国际贸易创新发展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关于继续实施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自2025年4月1日起,对注册登记在青岛自贸片区的企业开展离岸贸易,免征印花税,青岛片区成为北方唯一获批该政策的自贸试验区,优惠政策将持续至2027年12月31日。
7月1日,在青岛自贸片区税务局辅导下,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二季度离岸贸易印花税并享受全额免征,标志着离岸贸易印花税免征业务在青岛片区正式落地。
离岸贸易是山东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的贸易新业态之一。在落地离岸贸易印花税免征业务之外,山东自贸试验区内还出台了《关于推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支持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港航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持办法》等多项支持措施,并创新打造了“政府政策引导+外管精准辅导+银行深度服务+平台全景验真+企业创新作为”的新型离岸贸易生态体系,推动离岸贸易业务快速集聚。据悉,青岛片区2024年离岸转手买卖国际收支约88亿美元,在山东省占比超过80%。
筑平台:构建辐射东北亚的大宗商品交易枢纽
2021年6月,由山东能源集团、山东省港口集团、青岛自贸片区管委联合发起成立的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在青岛片区揭牌成立。该平台创新提供原油、棉花、橡胶等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服务,有效填补了东北亚地区综合性现货交易平台的空白。
山东自贸试验区依托现有交易场所,积极打造辐射东北亚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作为全球第四大货物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越釜山港的东北亚航运枢纽,青岛港海铁联运量连续十年居全国首位,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十三次刷新世界纪录。这里不仅是商品的集散地,更是规则的试验田——国内首个大宗商品风险补偿资金池授信总额达20亿元,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关税保证保险业务、自贸助贷资金池等创新金融工具,为贸易全链条注入“金融活水”。
今年5月,青岛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暨青岛自贸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正式启用,首批48家企业及服务机构集中入驻,将进一步全链条服务体系,助力东北亚大宗商品资源配置中心建设迈入新阶段。
探新路:保税混金实现首单突破
2025年4月,“山港日照”轮载着两种不同规格共计307吨进口集装箱金矿砂停靠山东港口烟台港完成卸船、拆箱,在烟台海关的监管下,该批货物入库烟台港芝罘湾港区54仓库进行保税混配作业。
这标志着全国首单“保税混金”业务成功落地烟台港,为烟台片区提速建设“国际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注入新动能。
“保税混金”是指自贸试验区内企业以保税物流方式开展不同税号下含金矿砂物理混配。该业务是我国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明确开展的首创性、集成式制度创新探索。
为保障首单业务顺利落地,烟台片区充分发挥“区关港”联动优势,联合海关在全国率先制定保税混金监管方案、搭建保税混金专用场所、创新保税混配技术应用,实现保税混金“制度全国首创、业务全国首单、试点全国首试”,年内预计完成混配量20万吨、实现进出口额40亿元。
六载砥砺前行,六载硕果盈枝。从航空产品的“云端卖”到矿石混配的“保税仓”,从离岸贸易的“数字化”到跨境电商业态的多元化,山东自贸试验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锐气,在新征程上不断谱写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