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为什么睡觉时身体会突然“抖一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为什么睡觉时身体会突然“抖一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06 02: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健·生活】 

  作者:孙永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沉睡中间身体猛然一颤,仿佛从高空坠落,随之被惊醒。对于这一现象,人们众说纷纭。有人担忧这是重大疾病的前兆,有人则认为是大脑在检查身体状态,通过发送信号确认生命活动;还有人将其归因于缺钙,甚至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即所谓的“长个子”。

  其实睡觉时猛抖一下,这种现象叫“睡眠惊跳”,也叫“入睡抽动”或“入睡前肌阵挛”。美国睡眠协会指出,大约有70%的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入睡抽动,其中10%的人每天都会经历一次。它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肌肉颤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打嗝、眼皮跳动,或在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时出现的肌肉抽动相似。

  入睡抽动,通常发生在入睡和浅睡期,全身或部分肌肉突然不自主地抽动,往往还伴随自由坠落感或模糊的梦境,并会导致惊醒。在深度睡眠阶段,大脑会放松对四肢的控制。此时,如果外部有刺激,如人声嘈杂或汽车喇叭声,都可能触发局部肌肉的突然抽动。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而言,这种现象通常无需过分担忧。大多数入睡抽动就像打嗝、眼皮跳、疲劳、精神紧张时出现的肌肉抽动一样正常,无需担心。但如果频繁、长期出现这种情况,则需要引起关注。

  一是焦虑、紧张。过度紧张或患有焦虑症,控制觉醒和睡眠的两套机器容易失衡,导致睡眠抽动。少数服用抗抑郁药的患者也会出现入睡抽动,这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有关。

  二是缺钙。肌肉的痉挛与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密切相关,低钙血症患者比正常人群的入睡抽动概率高出4.1倍。当血钙水平低于2.1mmol/L时,钙离子在血液中的含量过少,会引起肌肉神经兴奋增多,导致患者出现四肢抽动、麻木等症状。

  三是运动和药物。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运动和药物也会引发腿抽筋?首先剧烈运动后,肌肉从快速收缩与放松状态间的不平衡过渡,乳酸等代谢物大量累积会引起机体抽筋表现。另外像吗啡、西咪替丁、利尿剂等药物使用过程中,常见副作用就是腿抽筋。

  四是大脑受伤。如果入睡抽动发生的频率太高,伴随头痛、头晕等症状,可能是大脑皮层或下丘脑损伤造成的。数据显示,大约17.3%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前1~3个月出现过频繁入睡抽动的现象,脑干功能障碍、肿瘤影响中枢神经时,也会导致入睡频繁抽动。此时要赶紧看医生,完善脑部检查。

  五是不宁腿综合征。休息时或者夜晚入睡时双腿不安地抽动,有时还伴有酸胀、麻木、疼痛感,难受得不知道把腿搁哪儿好,非要活动下腿或下床走走才能缓解,要警惕不宁腿综合征。

  六是睡前使用电子产品。国际睡眠医学会研究证实,睡前2小时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的人群,“入睡抽动”的发生率比不使用者高1.7倍。这是因为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正常睡眠周期,使大脑难以平稳过渡到睡眠状态。

  睡眠腿容易抽筋,还要警惕这些疾病问题: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下肢血管狭窄度较高,血液循环本就不太好,在睡觉过程中血流更慢,容易增加代谢物堆积,在人体调节过程中就会刺激肌肉大量收缩,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警惕,简单的腿抽筋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

  肾功能受损:主要是因为肾功能异常影响了体内电解质水平,无法正常控制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就会引起肌肉异常抽搐,引起抽筋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到神经,导致神经血液循环不良,而神经根受压患者除了容易感到下肢疼痛,还会引起肌肉的异常抽搐,甚至会影响下肢力量和感知力。

  不想被“抖醒”,该怎么办?不妨试试以下几个调整方法。

  适当放松,规律作息。工作再忙再累,生活作息也要规律,避免熬夜、晚睡。也要限制咖啡因的摄入。过量摄入咖啡因会造成神经过敏、焦虑失调,健康的成人每天摄入咖啡因的量要低于400毫克。

  多伸展肌肉。睡前可以适当做一些舒缓的瑜伽、拉伸动作,缓解肌肉的紧张,能帮助减少临睡肌抽跃症的发生,但要注意在睡前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适当补钙。补钙不只是孩子和中老年人的事,年轻人也应注意钙的摄入,减少因缺钙引发的入睡抽动。

  正确睡姿,舒展身体。尽量避免趴着睡、蜷着睡,这样会使胸腔被直接压迫,心脏、肺部容易出现不适感,当胸闷、呼吸不顺畅时会引发临睡肌抽跃症。正确的睡姿可以有效减少临睡肌抽跃症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多数人适宜右侧卧位。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6日 07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