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蔡闯 姚昆 宋喜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胜利!可敌酋冈村宁次竟下令:只向国民党军队投降,对其他武装应坚决拒绝,必要时“毫不踌躇地行使自卫的武力”。
铁道游击队纪念碑 薛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11月29日,我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鲁南铁道大队(铁道游击队)获悉:日寇铁甲列车大队、铁道警备大队在临城火车站秘密集结,准备乘坐铁甲列车向沙沟火车站方向逃窜,要去徐州。
“想跑?没那么容易!”大队长刘金山一拳砸在桌面上。经过大伙儿仔细研究,制定了一个反制计划:将计就计,在沙沟站来个“关门打狗”。
沙沟站,位于临城南8公里,是津浦铁路线上的重要节点,也是鬼子此行的必经之地。刘金山对那里情况了如指掌。这些年,铁道游击队在这条铁路上,“扒飞车,搞机枪,撞火车,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称之为一支抗日劲旅。
当夜,铁道游击队在津浦铁路临城至徐州段设好埋伏。不多时,一辆满载着兵员军械的铁甲列车,向南一路狂奔而来。车轮碾过冰冷的铁轨,在空荡荡的荒野间“哐当哐当”作响。
“队长,听!小鬼子的列车开过来了。”铁路旁的土堆后,一个声音压得很低。
“通知下去,按计划,准备行动!”
不多时,列车便驶过姬庄。一路畅通无阻,沙沟站越来越近。日军铁甲列车大队大队长太田和车上的小鬼子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临近。
“吱——”刺耳的刹车声划破夜幕。列车猛地一顿,重重停了下来。车厢内的小鬼子如同被抛掷的沙袋一般,跟着惯性往前冲,瞬间乱成一锅粥。
前方铁路已被破坏。
见南逃无望,短暂混乱后,太田命令列车掉转方向,朝着来时的临城方向开动了。
“队长,鬼子撤回来了!”土堆后的声音透着兴奋。
“好!给他们送份‘大礼’。”
话音刚落,导火索“呲呲”冒出火星。眨眼间,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预先埋设的炸药被引爆,鬼子的退路也被截断。
铁甲列车彻底瘫痪在沙沟站以北的一截铁道上。
太田惴惴不安地扑到车窗前。但见侧方土坡上,赫然出现一排熟悉的身影。他们头戴深色毡帽,身着粗布棉衣,持枪而立——那是老对手!是铁道游击队!
“快快地……快快地……”伴着一阵急促的命令,日军仓皇打开车门,疯狂涌向铁路西侧的空地,手忙脚乱地扯起铁丝网,构筑简易工事;而东侧,他们则架起火炮、重机枪,以列车车身为掩护,摆出武力对抗的架势。
战斗一触即发!刘金山当机立断:长、短枪中队分成三组,分别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布控,严阵以待。同时,火速派人前往鲁南军区司令部请示是否就地消灭这伙小鬼子。
很快,军区首长回复:“不要打,日本已经投降,他们跑不了。可以通过谈判,让他们把武器交出来。”
接到指示后,刘金山即刻叫来通讯员张书太,让他将限期缴械投降的“最后通牒”送到日军列车上。
太田自知走投无路,同意了谈判要求。
刘金山率队员做好战斗准备,政委郑惕前去与日军谈判。
太田耍起了花招:“对‘最后通牒’我们无法接受,不能把武器交给贵军。因为贵军不能代表中国。”
“在临枣一带和你们作战,并最终战胜你们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游击队,我们最有理由接受你们的投降。”
谈判从早上持续到晌午。我方代表寸步不让、不断施压,傲慢的太田终于松了口,但提出条件:如果缴械,必须要见到“更大的太君(更高长官)”。
下午两点,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赶到现场。张司令直奔主题:“我军目的很明确,你方必须把全部武器,无条件地交与你们打了7年仗的铁道大队。因为我们胜利了,你们失败了。”稍做停顿,他目光如炬直视太田,“如果仍执迷不悟,我军将用武力解决。”
见我方态度如此坚决,太田再没了先前的硬气。“我们愿意向贵军缴械。只……只是具体事项,还需回去再做研究,恳请宽限一晚。”
翌日的谈判,日军代表没有再推三阻四。然而,眼看协议就要敲定,太田又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准予士兵留下刺刀,军官留下指挥刀,“权作防身之用”。
这个请求看似平常,实则暗藏心机。指挥刀绝非简单的武器,其在日本军队体制中,不仅是军事指挥权的象征,更承载着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关乎“皇军”尊严。交出指挥刀,就意味着彻底承认战败。日军显然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刀,必须留下!”郑惕斩钉截铁,“你们的安全由我方负责。”
太田闻言,苦笑着连连点头。最终,双方商定12月1日下午正式缴械。
听说鬼子要投降,12月1日午后,沙沟站以西、微山湖以东的一片洼地周围,早早站满了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人们翘首以盼,等待见证侵略者低头的一刻。
“受降——开始!”下午3时许,洪亮的号令响彻洼地。
日军以小队为单位,在太田和铁道警备大队大队长小林带领下前来缴械。一个小队上前,先向铁道大队敬礼,接着后退三步,把枪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再列队退回。如此来来回回,直至后半夜,堆积如山的武器方告缴清。
待到打扫完受降现场,天已放亮。队员们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抄起刚缴获的枪支就朝微山湖方向打去,以此庆祝多年浴血奋战得来的胜利。据队员后来回忆,那一刻的湖畔,欢呼声震天响,比过年还要热闹。
不久后,《大众日报》《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分别以《鲁南千余日军向我缴械》《临城敌千余人投降我军》为题刊登了受降消息。
1954年,作家刘知侠根据铁道大队的抗战事迹,创作了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1956年,同名电影正式上映。作品中,“沙沟受降”都是压轴大戏。
…………
八十年后的初秋,“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采访组走进了铁道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
“你们看!那里就是受降地。当年,队员们站在高处接受日军缴械,别提有多威武了。”山东枣庄薛城区沙沟镇政协办公室主任杨家昶指着一片即将丰收的玉米地激动地说。
他转身指向一旁的铁轨:“再看这条铁路,经过电气化改造,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正交谈间,一列银红相间的动车飞驰而过。
那,正是我们的“复兴号”!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6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