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网记者郝悦整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多重意义。从物质层面而言,中国废除了近代以来被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收复了甲午战争以后被日本窃占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神圣领土,重新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从精神层面而言,经由抗日战争而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也一直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近代以来的中国,因为列强入侵的压迫剥夺和统治者的顽固守旧,落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积贫积弱地位。但中国有着数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历史,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为国为民的英雄。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的危局,仁人志士更是挺身而出,以壮志而酬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牺牲的共产党人更是前仆后继,体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国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抵抗,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且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抗战精神亦如此,其包含多方面内容,具有普遍性的特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中国和中华文明自古至今具有统一性,而维护统一的根本在于爱国主义。近代以来,列强压迫、外敌入侵,激发了每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感。日本入侵中国之后,从1931年以后的东北抗战,到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再到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国人民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呼唤,发出爱国的最强音。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面对外敌入侵时自然流露的人性情感,唯其自然,更为可贵。在抵抗侵略、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容不得更多对个人利益的考量。在东北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杨靖宇将军战至最后,孤身一人,宁死不屈。千百万中国人正是在这样的精神力量鼓舞下,坚定“中国不会亡”的信念,和敌人展开不懈斗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付出牺牲巨大,这就是中国人面对外敌入侵的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淞沪会战中,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掩护部队后撤,他写下遗书:“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这样的事迹在抗战中有千千万万,令敌胆寒,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有着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从而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面对强大的敌人,暂时的挫折与后退难以避免。但即便是在敌占区,在艰难的抗敌环境中,无数仁人志士仍然决不放弃,坚持到底,哪怕是牺牲也在所不惜。在上海沦陷区,中共地下党员茅丽瑛坚持领导难民救济、组织慈善活动、为抗战将士募捐解难,无论多么困难,面对日伪的威胁恐吓,她也决不动摇。无数像她一样的普通中国人,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投身抗战,直到最后的胜利。
历史可以观照现实,现实也可以反映历史。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反映,也是一代代中国人爱国情怀的写照。
抗战是伟大的,也是艰苦的。中国抗战为什么要打持久战、为什么能打持久战、如何打持久战,关键在于发动全面抗战、全民抗战,战争的伟力蕴含在群众之中。全面抗战和全民抗战需要有坚强的领导,只有中国共产党能以自身的政治引领、思想意志、精神作风、实干苦干,团结动员民众,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实现全民族抗战,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历史历久而弥新,伟大的抗战精神形成于抗战时期,发扬于抗战时期,其血脉一以贯之,赓续至今,在当下仍然是我们聚力强国复兴伟业的精神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当年,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更需要发扬抗战精神,团结一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抗战先辈为榜样楷模,筑起我们的精神长城,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弘扬我们的爱国情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