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清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的山野间还裹着一层薄薄的寒气,泽康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药田里已是一派忙碌。57岁的赵文山蹲在一排排赤芍中间,麻利地采着种子。“4年前,俺还是个靠天吃饭的农民,如今在这儿做领工,负责药田和温室大棚的经营管理,每月能多挣两千块钱!”他咧着嘴一笑,“前阵子刚给娃添了台电脑,家里也买了车。”
几年前,这片6000亩的药材基地还只是普通林地。如今,这里种满了防风、金莲花等六大类36种道地药材,合作社与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合作,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领乡亲们组团发展,带动周边3个村落200多户村民共同走上增收路。
“我们不但有政府的种植补贴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还和药企合建中药饮片加工厂,大家伙都铆足劲干。”合作社理事长李伟语气中透着信心。
在漠河林场,另一幅绿富同兴的画卷正在展开。“去年我们林下经济合作社茶厂推出的隐茶,已经卖出5万多杯!”林场党委副书记齐佳佳欣喜地说,林场利用管护站的地域优势,建起木耳、灵芝试验田和养蜂场,职工收入大幅提高,“以前守着林子不知怎么用,现在开动脑筋,发展林下种养殖,下一步还要建设大马场寒温带植物科普基地、七星山森林观光项目,推动生态旅游和林下产业融合,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职工的‘幸福靠山’。”
林下生金的路径,不仅在田间林中,还延伸到创意设计领域。在黑龙江数字创意公司的展厅,淡淡的松木香萦绕其中。公司行政部部长王翠霞拿起一个香薰礼盒说:“你看,松塔、松针,这些以前落在地上无人问津的东西,现在成了香薰装饰,还配上了咱本地的北红玛瑙。里面的精油提炼自杜香和偃松,闻起来就像整片森林。这类融合本地元素的产品,正让大兴安岭的味道被更多人记住。”
守护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目前,大兴安岭地区绿色认证产品超过300个,2024年林下经济产值同比增长50.7%。“中国野生蓝莓之乡”“偃松之乡”“寒温带天然药库”……一张张特色名片越发闪亮。
传统文化也在创新中焕发生机。在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古驿道博物馆内,桦皮盒、兽皮帽成为抢手货。“一个盒子45元,刚上架就卖了三个!”鄂伦春姑娘郭爽手里捏着兽骨针,在缝制一个碗口大小的桦树皮盒。她从小跟着长辈学桦树皮制作手艺,一开始只为“不能把传统弄丢了”,没想到成了挣钱的活计。
“生意好,多亏了乡里的支持,这地方都是免费用。”郭爽指着馆内的展位说,乡里不仅开非遗课堂、搞师徒传承,还请来设计师帮忙创新,开发出文创冰箱贴、图腾布包等新产品,帮村民们打开市场。
依托鄂伦春民族风情园、古驿道博物馆等旅游资源,十八站鄂伦春族乡还打造了十八站古驿鄂乡旅游度假区,新增了骑马、射箭、喂鹿等体验项目,完善了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2024年,度假区接待游客4万多人,带动文旅收入超过100万元。“现在‘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了。”十八站鄂伦春族乡鄂族村党支部书记刘海波看着景区里热闹的景象,格外欣慰。
文旅热的东风也吹火了民宿生意。“现在这日子,比蜜还甜!”漠河市北极村雪人木屋的老板娘史瑞娟聊起来眼里有光。她从最初的2间房,到如今开出两家分店28间客房,旅游旺季天天满员。像她这样吃上“旅游饭”的村民在北极村越来越多,这两年新开的民宿有30多家,大家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2024年,仅北极村就迎来游客272万人次。这里不仅有数字极光馆、升级的极光观测系统,还有冬捕、冰雪节等四季活动。交通也越来越方便:G331国道通了,机场航班多了,“雪国列车”直达林海深处,“找北之旅”不再遥远。
山还是那片山,林还是那片林,但生活早已变了模样。今年上半年,大兴安岭地区接待游客198.47万人次,同比增长15.65%。苍茫林海之间,美丽风光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8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