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郝保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指出:“希望你们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这份殷切嘱托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特岗教师的关怀,更彰显了党中央对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再一次将“特岗教师”这个特殊的教师群体拉进公众视野,让公众进一步正视教育强国建设中“特岗教师”这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特岗教师是一群活跃在中国广袤的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战线上的“筑梦人”。他们如同教育的使者,从城市走向乡村,从高校走进中小学课堂,用知识与热情点亮了无数农村孩子的未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始于2006年,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实施20年来,已累计选聘118万名高校毕业生,奔赴中西部22个省份、1000多个县的3万多所农村学校。特岗计划是国家建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缩小城乡教育鸿沟、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抉择,书写了中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壮丽篇章。
特岗计划历时长、投入多、力度大、辐射广,有效缩小了中西部地区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政策覆盖范围逐年扩大,由2006年的14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扩大到2025年的22个省份。招聘岗位设置不断优化调整,有针对性适应中西部农村学校发展需求。比如,从2014年开始,“特岗计划”明确提出“加强体音美、外语、信息技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补充”,2021年在此基础上增加思想政治这一学科,2022年则进一步增加了科学、劳动、心理健康、特殊教育四门学科。岗位设置调整紧跟乡村学校发展实际需求,所折射的正是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指向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18万名特岗教师不仅是数字的累加,更是118万个教育火种的播撒。他们为农村学校带去的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的教学,更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许多特岗教师成为学校第一个会使用多媒体教学、第一个开设兴趣小组、第一个带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老师。这激活了农村教育的生态,使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
特岗计划创新了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构建了人才向农村流动的通道,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两个突出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流动性大、流失率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和育人质量的提升。特岗计划通过“中央搭台、地方唱戏”的方式,既减轻了地方压力,又保证了教师待遇。许多服务期满的特岗教师选择留在当地,成为农村教育的骨干力量。这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机制,在数量、质量、结构多维度上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在学龄人口新变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特岗计划政策还有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的空间。应进一步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和进程,优化学科结构,夯实立德树人的师资根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健全更科学的人才遴选机制,不仅看重学历背景,更要重视从教意愿、适应能力,还要兼顾学科结构。强化岗前培训和在职指导,帮助特岗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农村教育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完善特岗教师职业发展通道,让特岗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推动特岗计划与地方教育发展规划深度融合,使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望未来,特岗计划必将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将继续书写中国教育史上最动人的篇章——用教育的力量,让每一块土地都成为梦想开花的地方,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