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蒋岩桦(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信息情报院副研究员)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特色农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持续发展资源加工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文旅产业融合。立足实际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是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特色产业以“特”取胜,通过比较优势即更低的机会成本赢得竞争优势;优势产业则以“优”取胜,通过绝对优势即更低的绝对成本赢得竞争优势。因此,发展特色产业与发展优势产业,宜采取不同策略,在不同的赛道上培育核心竞争力。
发展特色产业,要在发挥“人无我有”的比较优势上做文章。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资源禀赋等,独具特色的社会环境如历史文化、地区民俗、工艺传统等,可以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力。“人无”意味着稀缺性和市场潜力,“我有”意味着创新性和发展机遇。在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依托长安历史文化资源,深挖文旅产业潜力,成为文旅热点。对于空白领域,要敢为天下先,以“先做唯一、再做第一”的精神争取先发优势。江苏盐城利用沿海滩涂的独特风能资源,从零开始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从“风车林立”到“风机出海”,成为中国海上清洁能源发展的代表城市之一。
发展优势产业,要在发挥“人有我优”的绝对优势上下功夫,采取“人优我新、我快”的竞争策略。在市场充分竞争环境下,赢得竞争优势的企业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争取规模效应,而在特定区域内的企业群体会在横向上形成产业集聚、在纵向上形成产业链条,从而实现合作型竞争,通过共同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争取合作共赢的集聚效应。从培育壮大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到规划形成具有显著优势的产业集群,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这一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等重大关系,构建起能够确保市场更有效、政府更有为,确保企业能有成、产业能有序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科学方法。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规模、社会环境千差万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找准切口、精准施策。一方水土能养一方人,也能兴一方业、富一方人,关键要把好脉、找对症、开好方。
以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为例,要持续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我国已累计认定12批次418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地区层面则因城施策、深化打造各具特色的“一镇一业”“一县一业”发展模式。为聚力推进农业产业要素聚集、全链升级,我国已累计创建7批次25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地区层面因势利导、配套创建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园。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已培育形成了158个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的农业产业集群、390多个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引擎。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1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