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数字光影中体悟王维的诗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数字光影中体悟王维的诗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2 03: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李洁 张哲浩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媛

  盛唐的风穿越千年,停驻在西安博物院的文化展廊,徐徐展开了一场古典诗意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文化盛宴。9月8日,“风雅长安——王维文化艺术数字沉浸展”在西安博物院启幕。展览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光影为舟、数字作楫,引领观众循着王维的诗行,与这位唐代大诗人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步入展馆,《辋川图》的数字重生引人驻足。策展团队以三维建模、虚拟现实、数字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古画中的亭台、草木挣脱纸页束缚,呈现出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唐诗长安——春日,溪边桃花随微风簌簌飘落,花瓣轻触地面时似有若无的触感,仿佛能透过屏幕传递而来;秋日,山间枫叶次第染上绯红,层林尽染的盛景与诗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意境完美重叠,人在展廊行走,如漫步辋川溪畔,呼吸间萦绕着大唐的风雅气息。

  诗中有画,体物精妙,诗中有禅,意境空灵。循着“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诗意,展厅两面诗墙映入眼帘。设计团队以清新淡雅的笔触为文字镀上一层薄纱,将王维的传世诗作一一铺展。“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自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温润,都在笔墨间悄然流淌。观众俯身细读,仿佛能于字里行间触摸到王维笔尖的禅意,看见“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流动画卷,感受那份穿越千年依然格外动人的纯粹与静谧。

  展厅内特设两块互动屏幕,各藏巧思:一块呈现古地图,底部标注着开元十七年、天宝年间等关键年份,轻点屏幕,便能翻阅他从长安为官到终南隐居的生平轨迹,看他如何在“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的选择里,寻得心灵的栖居;另一块标记着他一生的主要居所,从长安的宅邸到辋川的别业,点击对应地点,便能解锁《辋川集》《山居秋暝》等与之相关的传世诗作。

  展览同时展出了瓷器、金银器、铜器、茶酒器、文房用具以及琴棋书画等与唐代文人雅士生活相关的文物珍品。隋至初唐的黄釉吹排箫女俑身姿优雅,仿佛下一秒便会奏响《渭城曲》的离愁;唐代的金银器、铜器泛着光泽,茶酒器仿佛还残留着文人雅集的酒香;文房用具静静摆放,让人不禁联想到王维伏案作诗时,墨汁在宣纸上渐次晕染的瞬间。这些文物与数字场景相互呼应,复原出盛唐文人的生活美学空间,让观众不仅能“读诗”,更能“入诗”,真切感受王维笔下的雅致生活。

  “乐——清音回响”展区,是一场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王维不仅是“诗佛”,更是深谙音律的“乐仙”。在这里,艺术装置、数字展示与音乐展演交织,《阳关三叠》的音律配合光影变幻,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渲染得淋漓尽致;《鸟鸣涧》的空灵曲调里,月光、山鸟、溪流通过光影彼此交织,让人仿佛置身幽静山谷,听见自然的私语。声、光、影的融合,让王维的诗画与音乐共振,勾勒出一幅可视化的音画长卷。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展至2026年2月,同期策划系列文化讲座、文化展演、美育研学等体验活动。若你向往“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诗意,不妨趁着金秋时节,在西安博物院的数字光影中,与王维对话,与盛唐相逢,让辋川的清音漫过心田,让诗中的山水成为心灵的栖居之地。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2日 10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