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观点速递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观点速递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3 03: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5年第8期刊发邵燕君、雷宁的《“文学奇观”和“变迁推手”——全球网络文艺格局中的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

  当人类从印刷文明进入网络文明之后,在互联网的媒介环境下,相对于更强调互动性的电子游戏,以及能诉诸视觉、听觉等多种感性体验的影视,以抽象文字符号调动想象力的文学整体而言正逐渐被边缘化、“高雅化”,成为标志着人类印刷文明成就的文艺丰碑。事实上,近年来纸质文学的影响力已逐渐降低,这成为世界性问题。下滑的文学阅读的日常需求,依然被纸质文学出版体系凭借强大惯性力量维持着,网络文学很难找到成长机会。中国网络文学的创生者们正是抓住媒介革命的契机,借助国内大力发展的网络基础设施,基于当时中国特定的文学生产机制与文化消费环境,创造出一套完全根植于互联网媒介属性的生产机制。这一诞生于网络空间的新文学生产机制绕过了纸质出版机制在物质和政策层面的限制,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媒介潜能,不但补上了中国原有文学机制内消费文学生产长期空缺的关键一环,更激发起深层的“爱欲生产力”,让千千万万的人实现了文学梦和写作梦,这就是中国网络文学“独成奇观”的原因。

  ●《当代作家评论》2025年第2期刊发房伟、董宜兵的《经典化、媒介融合与“另一种”网络文学道路——以“榕树下”纸质〈网络文学年选〉为例》:

  21世纪初,“榕树下”网站陆续编选1999—2003年的《中国年度最佳网络文学》和2004年的《中国年度网络文学》共6本年选。《年选》以编辑主导的选编模式、纯文学的追求、精英化的作者和读者定位,确立自身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早期网络文学交往很大部分在精英群体中进行,这使得“榕树下”精英化网络文学发展模式得以延续。但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当网媒参与者扩大到平民大众,网络规范也发生位移,即必须考虑最广大参与者——大众的意图性。“榕树下”盛极一时,但网络文学在商业化浪潮中最终选择大众化方向。此后多年,鲜有网络文学年选出版。同时,商业性网站“月榜”“年榜”等多种网生性更强的、即时变动性的网络选本方式,更得到广大网络文学阅读者认可。文章系统梳理了年选的发展历程,并在文末发出设问:精英化网络文学探索,如果离开纸媒语境,是否有新经典化路径?或者说,“经典化”概念,本身就是纸媒的产物,根本不适用于网络文学?这是“榕树下”《年选》为网络文学经典化带来的思考。

  ●《中国文学批评》2025年第4期刊发禹建湘的《网络文学人物设定的新特质》:

  异次元成为网络文学人物塑造的一种新型手法。异次元人物,即来自与人类时空并存的另外时空的角色。这些角色具有超越人类常规认知的特点和能力。网络文学在设定异次元人物时,往往通过力量层次的纵向设置和横向社会体系的发展,模糊了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与社会性因素,突出个体的进化过程和分级过程,“这种写作方式成就了小说背景的多元展开,铺陈出异世界无限的想象空间、多元宇宙和世界升级模式的写作流程”。异次元小说中的奇幻元素、神秘空间与超乎想象的人物设定,则满足了读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产生了审美的愉悦和爽感。这份对未知的探索,不仅使文学拓宽了自身的表达,还体现出文学将读者的日常生活陌生化后的批判意味与现实价值。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3日 09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