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长城走笔】
作者:刘党英、李明
全民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好红色资源深化全民国防教育,能够不断增强全民国防教育的支撑力、吸引力、驱动力、感染力和引领力。
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财富。整合红色资源,一方面要加强红色资源保护,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红色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在传承保护中夯实全民国防教育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全面摸清红色资源的存量、分布及可开发利用价值,进一步把红色资源甄别好、梳理好、萃取好,在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中解读历史密码,把红色资源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挖掘出来、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修好“红色家谱”,守好“红色宝库”,使之成为全民国防教育的红色引擎。
英雄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和其他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场所,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也是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发挥好红色资源的阵地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场所,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引导人们在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中接受国防教育,不断提升关心国防、热爱国防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另一方面,持续强化仪式教育,倡导党员入党、团员入团、军人入伍、公务员入职时,积极开展祭扫瞻仰烈士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强化红色记忆,赓续优良传统,弘扬革命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同时,以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命名为契机,依托军地资源,优化结构布局,加强国防教育基地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打造一批国防特色鲜明、功能设施配套的全民国防教育基地,使之成为普及国防知识、宣传国防法规、厚植国防情怀的生动载体和重要阵地。
红色资源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光辉,还在于它带给了我们深刻的思考和精神滋养,更在于它能够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年轻人参与红色研学、红色旅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读革命书籍、逛革命景点、观红色演艺、买红色文创产品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潮流。开发红色线路,通过“国防教育+红色景点”的方式,设计打造一批研学旅行和体验旅游精品线路,将散落的红色资源串点成线,使之成为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最鲜活的“红色课堂”,引导人们体验红色征程、追忆红色历史、铭记红色传奇、感悟红色文化,既实现红色资源的共享,又拓展全民国防教育的途径。同时,积极引入文博、文创、影视IP等要素,充分运用数字化新技术新手段,通过数字化场景还原、形态复刻、虚拟再现等手段,创新角色互动、场景融入、户外拓展等形式,推动红色旅游向着可互动、可参与、可体验的方向转型升级,打造全民国防教育特色亮点,使人民群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接受国防教育,提升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让全民国防教育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故事是红色资源的载体,承载着党的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既是过去和现在的对话,也是历史与时代的同频共振。讲好红色故事,持续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情系国防”系列典型宣传,举办微党课大赛、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以历史文献、旧址遗迹、文艺故事、口述历史等为载体,让有故事的人来讲故事,让听故事的人讲故事,发动人人都来讲故事,推动红色故事“转化”“融化”“活化”为全民国防教育的生动实践,引导和帮助人们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养分与动力,勇敢肩负时代责任,投身强国强军伟业。同时,组建红色故事宣讲团,以“线上+线下”联动方式,推动红色故事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网络,用心用情用力讲好红色故事,形成“时时有教育、处处是课堂”的全民国防教育局面。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核。全民国防教育是筑牢全体公民“精神长城”的基础工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蕴含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定的信仰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优良的作风纪律,是深化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弘扬伟大精神,广泛持续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宣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将精神谱系所蕴含的价值目标、价值准则融入全民国防教育各领域、全过程,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嵌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引导人民群众能够从“精神的历史”中领会到“历史的精神”,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深化全民国防教育,不断增强全民履行国防义务的意识和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构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长城。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4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