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李玉虎(陕西师范大学感光与纸质等多种材质档案保护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教授)
我与抗日战争档案的不解之缘,还需从42年前说起。
李玉虎(右)和团队成员一起研究讨论。作者供图
1983年7月,我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被分配到陕西省档案馆,参与修裱档案工作。修裱,就是在一张碎、脆弱档案背面裱贴一张纸。当时看来,这一工艺与“化学”专业很不对口,我感到非常失落。但是,我被工作中的一些情形触动,也渐渐发现了化学与工作其实存在着重要的关联。
当时,陕西省档案馆正在修复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重要档案。在修裱过程中,档案上用红墨水书写或印制的字迹遇水严重洇化,甚至消失,导致“修复性损毁”。更令我吃惊的是,档案中以蓝墨水、圆珠笔、复写纸书写的字迹发生严重褪色、扩散模糊,无法辨认。
如何防止修裱过程中字迹的洇化,我从当时的教科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没有找到答案。特别是,我了解到“褪变档案字迹恢复与保护”是长期未解决的国际性难题,便开始思索解决方案。档案字迹褪色殆尽、扩散模糊是长期的化学变化,于是我树立了“用化学方法恢复档案原貌,恢复消失历史”的人生目标,开启了科学保护研究档案的生涯。
1983年-2017年,我陆续完成了“褪变档案字迹恢复与保护”“修复过程中易损毁档案加固”等科研成果,研发系列制剂与操作工艺,能使褪色殆尽、模糊扩散、无法辨认的蓝墨水、圆珠笔、复写纸字迹恢复原貌,并防止修裱过程中红墨水字迹洇化、脆弱颜料字迹脱落,完整保持档案原貌。
几十年来,我们团队以上述科研成果为支撑,实施了系列国家重点档案修复保护工程,其中包括大量抗日战争档案。例如,延安鲁艺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在太行山上》《反扫荡》《大刀进行曲》《百团大战》等抗战歌曲,是用红墨水书写的,遇水极易洇化,经我们修复后,完整呈现原貌。再如晋察冀边区军民抗击日寇档案、八路军为日本战俘开办的“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日记等,字迹褪色淡化,经我们修复也恢复原貌。
我的另一主要研究方向是照片、底片、电影胶片等感光影像档案的病害治理与修复保护。拍摄于抗日战场上的照片、底片,定格了日寇的暴行,记载了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但是这些珍贵档案却产生了影像模糊不清、疏松酥粉、劣化消失等病害。我研究发现,其表面存在一种微纳米尺度的粗糙界面,导致光散射,使影像劣化消失。我们针对性地研发了稳定材料加固与光散射消除恢复原貌的新技术,研制了恢复加固剂。运用这些技术,我们恢复了济南惨案、第二次长沙会战、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埋葬处等照片的原貌。
在修复中,我也遇到过特别棘手的难题。白洋淀雁翎队、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根据地、八路军雨中行军等底片,与纸袋黏结在一起,劣化消失的影像被纸遮住。如果将纸张揭掉,就会连同影像一起被揭掉,导致照片完全损毁。我们在模拟样品上反复实验,最终敲定修复方案:用牙科的精密牙钻,轻轻磨掉底片表面黏结的纸张,隐约露出劣化消失的影像,再用显现加固剂显现出实景,从而恢复了底片的原貌。
“用化学方法恢复档案原貌,恢复消失的历史”,过去和将来,我一直为还原历史真实而不懈努力。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4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