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青春与祖国同行——2025江苏高校“开学第一课”开讲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青春与祖国同行——2025江苏高校“开学第一课”开讲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4 03: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彭丽

  9月12日,走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大学生活动中心,“青春与祖国同行”的主题横幅映入眼帘。来自江苏省九所代表高校的400余名学生齐聚一堂,一起聆听2025江苏高校“开学第一课”。

  这场会聚13位师长、同学与校友的青春分享会,犹如一本“成长教科书”,将科技报国的坚守、文化传承的热忱、艰苦奋斗的担当娓娓道来,为全省高校学子勾勒出“生逢其时、青春有为、强国有我”的人生坐标。

  近年来,江苏高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围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丰硕成果,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带动产业升级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这场“开学第一课”的开篇箴言。

  “从3G时代的追赶,到4G的并跑、5G的领跑,一代代通信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长久赓续。”东南大学教授张川作为我国通信领域的领军人物、东南大学紫金山实验室尤肖虎院士团队的一员,讲述了团队始终怀揣通信报国之志,肩挑芯片强国之责,力求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前年,团队成功构建了首个端到端6G综合试验平台,实现了全球首次“TKμ”技术能力验证,为我国6G领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鼓励学子们说:“期待青春的你们用智慧、激情与才华,去绘就祖国美好的未来,去定义属于我们的时代,去实践‘强国有我’的共同誓言!”

  “我相信,梦想,只有根植于祖国的土壤,才能参天;奋斗,只有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才有价值。”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讲述了自己从国外深造归来,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25岁的团队,勇闯“科研无人区”,自主研发了全世界第一台能测量引力子激发的先进实验设备。利用这一先进设备,他带领团队,向物理学最前沿的领域发起冲击,最终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了手性引力子。“这一次,我们五年磨一剑,不再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在中国做出了世界第一流的工作,在重要的科学领域上做出了属于中国特色的成绩!”讲台上的他自豪地说道。

  “在九三阅兵现场看到战鹰列阵、重器频出,当由武直-10等直升机组成的空中护旗方队飞过天安门上空的时候,台下的我,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南航校友、武直-10总设计师吴希明走上讲台时,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深耕直升机领域40年,他见证了我国直升机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全过程。“器械不精,不可言兵”,为了研制武直-10,他和团队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从零开始——一万多个零部件,二十多个不同类别的材料、五百多种小材料,研制过程中要做几百个试验……他将近20年的时光都给了武直-10,为中国武装直升机自主研制蹚出了一条路。他勉励现场学子:“让我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踏着先辈脚印继续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全场师生用激昂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与祖国同行的铿锵誓言。

  南航机电学院2025级本科生刘善杰对记者说:“这堂课让我明白‘强国有我’不是一句口号,我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将自己专业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让青春在科技报国的征程中绽放光彩,在‘小我’的奋斗中实现‘大我’的价值。”

  南京大学行知书院2025级本科生向皓天听完后深受鼓舞:“未来会锚定国家需求,在导师指导下把课题与产业痛点结合,以扎实研究回应‘卡脖子’挑战,用青年之力续写科技报国的答卷。”

  这场跨越科技、文化、体育等多维元素的“思政大课”,犹如一颗种子,在学子们心中播下了“青春与祖国同行”的信念。

  自2023年起,江苏高校“开学第一课”已走过三载春秋。作为江苏高校学子入学思政教育的“开篇之作”,为全省大学生搭建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的平台。三年来,它不仅是新学期的“精神启航礼”,更以持续的主题和内容创新,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感知时代使命中练就过硬本领,让矢志报国的信念,成为每一代学子的青春底色。

  走出会场,学子们步履坚定。他们的青春故事,正与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间,书写“青春有为、强国有我”的动人篇章。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4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