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任文香(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馆员)
汉字作为世界上自源文字中唯一从古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志,更是绵延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然而在信息化时代,提笔忘字的尴尬、汉字书写能力的弱化以及对规范书写的轻视等问题也愈加凸显。对此,作为教育重要主体的教师,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语文教育的基础起点着手,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扎扎实实做好“三个到位”。
认识到位,用心体悟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重要性。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无论汉字形态与书写方式在岁月更迭中怎样演变和流转,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基因密码依然鲜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早在1962年就指出:“不能把汉字只看成符号,像对待外国语的字母那样。”汉字形音义三位一体,囊括天地自然,具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哲学视角和“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智慧创造等丰富特质。
2024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规范汉字书写能力是中小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是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民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就是要在识字、写字的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感知汉字之美、品读汉语之韵、领悟中华文化之魂,充分发挥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在培育学生热爱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技能到位,主动提升自我书写规范汉字的水平。笔者在承担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培”“省培”“地市培”等多期培训工作中发现,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三笔字”漂亮,而且语言表达规范准确,讲课效果实属上乘。但确实也有一些教师的规范汉字书写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且从书写姿势、习惯、能力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写字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分学段的目标和要求。
我国历来重视“身教”。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中坚力量,教师的汉字书写能力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加强教师自身规范汉字书写能力必须先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1955年在《实施小学生守则,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一文中写到:“要叫学生怎么样,教师自己先得做到这个怎么样,要叫学生不怎么样,教师自己先得做到这个不怎么样,这就是以身作则。”换言之,为人师表,教师在进行规范汉字书写教学之前,应该苦练“三笔字”,主动提升自我书写规范汉字的水平,写出一手“笔画清楚,间架合式,行款整齐,通体匀称”(叶圣陶语)的好字。
落实到位,真正注重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实效。贯彻落实“新课标”和“通知”的要求,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养成习惯,重点抓好小学新入校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掌握正确的书写坐姿和执笔姿势,做到“三个一”,即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胸脯距离书桌一拳、手指距离笔尖一寸。二是提升水平,重在培养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遵循“正楷筑基,行楷进阶”的规律,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美观,提升学生规范汉字的书写水平。三是注重传承,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了解汉字创造、使用、演变、发展的兴趣,提升感知汉字形音义之间联系的能力,通过开展“每日练字”“学生书写展览”“教师书法展览”等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深植热爱汉字文化的情怀。
当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汉字书写经历深刻变化的同时,也为提升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提供了无限可能。面对机遇和挑战,教育工作者应守正创新,坚持做好“三个到位”,积极探索科技赋能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新途径,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灌注涓涓细流。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