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连续报道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 孙金行
说起吐鲁番,人们肯定会想到葡萄。不是有这句话嘛:“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而说起吐鲁番的葡萄,人们都会提到这个人——“葡萄姑娘”。
“葡萄姑娘”,叫海力其汗·玉素甫,今年78岁,退休前是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高级农艺师。
初秋,记者来到了葡萄沟。“亭亭座座珍珠塔,层层叠叠翡翠楼”,眼前,活脱脱就是诗人张志民《秋到葡萄沟》描绘的场景。坐在葡萄架下,聊起往昔,精神矍铄的海力其汗老人笑弯了眉:“我的名字海力其汗,维吾尔语的意思就是‘葡萄姑娘’。瞧,我当了一辈子‘葡萄姑娘’。”
1947年,海力其汗出生在吐鲁番一户普通农家。那个年代,女孩能上完中学的很少,但父亲却坚决支持她读书,一路读进了新疆八一农学院(今新疆农业大学)农学系。
1968年,大学毕业后,她主动申请回到家乡,要用学到的本事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吐鲁番虽有2000多年的葡萄种植史,但那时的吐鲁番,受制于落后的生产条件,葡萄产量不高、品类单一,种植面积仅有4万多亩,其中八成是“无核白”。
扩大种植规模成为当务之急。因品种退化,“无核白”产量很低,农户大多不愿种植。
要扩大种植面积,首先必须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而要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必须推广新技术。
“一开始,难呐!很多老乡宁愿种棉花、高粱也不愿碰葡萄。已经种了葡萄的,又不相信新技术。”海力其汗回忆。
一次,她在亚尔乡开宣讲会,刚讲几句就有人起哄:“我种了一辈子葡萄,一个毛丫头,经验比我多吗?!”还有一次,好不容易聚拢了300多人,讲着讲着,一个老农站起来喊:“种葡萄,三四年才挂果。我们吃啥去?”这一闹,“哗啦啦”大半个场子都走空了。
海力其汗急得直抹眼泪。
“我知道,农民要的是眼见为实。既然你们不信,那我就用笨办法——自己带头种,做出个样子给你们看!”于是,她在亚尔乡开辟出一块示范园,用新办法种植。
把趴在地上的葡萄藤蔓“拽起来”,搭上成排葡萄架;让葡萄植株“密起来”,每亩地从30株提高到90株……收获季节,示范园的葡萄藤蔓上密密麻麻挂满了果实,一算收益,比种其他作物高出了好几倍。
农户们炸了!第二年,光一个亚尔乡就多种了6000多亩葡萄。
从不相信“毛丫头”,一下子变成了户户都抢“毛丫头”。
“丫头子,快快来!我们家的葡萄树叶子黄了……”“丫头子,我们家的葡萄怎么落果了?”“丫头子,别人家的葡萄都开始爬藤了,我们家的怎么还不出芽?”……她经常忙得脚不沾地。不过,越忙她心里越乐呵: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葡萄产量在不断提高。
她能不乐呵吗?村民帕哈尔·克依木种了5亩葡萄,按照她教给的新方法,2年便用卖葡萄的钱,换回了100只羊羔。渐渐地,“葡萄姑娘”被传得越来越玄乎:“她到谁家园子转一圈,谁家的葡萄就丰收!”“她和谁一喧荒(新疆方言,意为聊天),谁就发了财!”
岁月就这样悠悠地过去了,她的青丝变成了白发。2010年,海力其汗退休了。但她根本闲不住,仍在继续选育新品种……
有人给她算了一笔账:57年来,她推广种植新品种26个,在她和无数农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今天,吐鲁番的葡萄种植面积由4万多亩增至63万亩,亩均产量由700公斤增至2500公斤。
当然,那片大地没有忘记她,人民也没有忘记她。这些年,她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村科普先进个人标兵等荣誉称号。
采访结束的时候,老人一再叮咛我们:“多宣传宣传别人,我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说的。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平凡的事,那就是不停地种葡萄!”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