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活力中国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季雅宁 李晓东 光明网记者 张悦鑫
成都铁像寺水街的小桥流水间,先锋买手店与网红茶社相映成趣,“首店”占比高达60%;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内,参与《哪吒2》制作的公司,半数集聚于此,“一杯咖啡的距离”串联起从创意设计到视觉特效制作的上下游;泸州合江的赤水河畔,一排排深褐色的百年老窖缸沿着河岸蜿蜒排列,浓郁的酱香转瞬间成为酱油冰激凌、酱油鸡尾酒,引得游客纷纷打卡品尝……
连日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穿行于巴山蜀水间,深切感受到一股“新”风扑面而来,新应用、新场景不仅带动了新产业、新消费,也拉动民生蝶变,惠及万千群众。
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四川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5.6%,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全国靠前水平。
消费业态接连创新
在四川宜宾E·park公园,游客张女士戴上AR眼镜的瞬间,故宫角楼搭建过程在眼前徐徐展开。“连大梁的木质纹路都清晰可见,今天也体验了一把‘云工匠’!”张女士感叹。
这是位于四川宜宾E·park公园艺云数字艺术中心的“看见故宫”西南首展。游客可在此体验四时故宫,还可化身“御膳房”大厨制作宫廷珍馐。
宜宾E·park公园位于高铁南片区,出高铁站,便可直接步入潮流商圈,“坐着高铁来逛街”成为消费新体验。街区250个商家中,100余家为城市首店,首店率逾40%。
“开业3个月,接待了40余万人次。客流多以年轻人为主。”新山书屋首店店长杨毅说。
从体验感、沉浸感十足的非标商业街区,到各具地域特色的消费场景,当前,四川新业态、新场景的涌现,引领着一波又一波的消费热潮,多元业态驱动经济消费迈入转型升级新阶段。
“东门码头,夜游锦江,开——船——喽!”
夜晚的成都东门码头,人头攒动,伴随着一声锣响,画舫离岸,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千年前锦江商旅不绝的盛景。
“我们提供特色主题餐饮、旅拍、线路等多样化服务,下船后,还可沿岸探访码头特色市集与文创空间。”夜游锦江项目负责人杨苛介绍。
这种水岸联动的多元消费模式,有效延伸了文旅消费链条,也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夜间消费场景。据了解,2025年1月至7月,成都市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达6549.8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位居全国消费万亿级城市首位。
文旅融合不断焕新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唐代诗人李白曾这样描述峨眉山的绵邈陡峭。这一特质,由古至今吸引着游人。
“从山脚到金顶,一共爬了10多个小时,中间还在半山腰的星空营地露营了一晚。”来自重庆的大学生王涵难掩兴奋,“沿途有很多互动打卡点,成功登顶后还能领取实体奖牌、登山证书,小小峨眉山轻松‘拿捏’!”
如今,在科技手段的加持下,登山也玩出了“新花样”。“好神奇!就像有一只‘大手’,把腿稳稳地托了起来!”澳门游客谢沛伽在体验“机械腿”后如是说。
“为解决游客登山疲惫问题,景区创新性引入‘外骨骼登山装备’,还推出了‘AIGC旅拍’‘AI畅游宝’等服务,提升登山游客体验。”乐山峨眉山景区管委会文旅局局长尧斌介绍,今年以来,峨眉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65.92万人次,其中徒步登山游客达36万人次,同比增幅高达48%。
近年来,四川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文旅融合体验不断焕新。
在内江市威远县石板河景区,天然形成的青石板上清泉流淌,两岸刀削般的岩隙飞瀑四溅。“同学们,这就是穹隆地貌,中间平坦、四周陡峭,像一顶‘倒扣的礼帽’……”景区讲解员娓娓道来。
依托特有的穹隆地貌,当地以“研学+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业态为发展思路,开发了穹隆地质研学课程,培育红色旅游类、乡村研学类、博物馆类、传统手工类研学线路35条,特色课程40余门,推动研学实践教育覆盖中小学生30余万名。
文旅融合,也带动了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达6.82亿人次,游客总花费9125.05亿元。
民生改善持续更新
上午8点,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街道居民刘大爷便准时坐着电动轮椅车来到了家门口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安逸得很!下棋、看电影、练字、喝盖碗茶,啥子都有,啥子都为我们考虑好喽!”刘大爷啧啧赞叹。
“我们打破了传统养老院的‘围墙’,将养老服务机构‘嵌入’到家门口,打造了集‘医、养、食、娱’为一体的共融空间。”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院长高敏介绍。
依托营门口街道特殊困难人群服务信息平台,该中心还能动态匹配关爱巡访、送餐助餐、居家安全、服务上门等资源,精准对接辖区内2.5万名60岁以上老人、462名特殊困难老人的多样化需求。
“一老一小”,关乎民生,更连接着民心。近年来,四川高度重视“一老一小”工作,持续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实施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不断优化生育养护政策。
泸州市白酒产业园区,是包装女工付丹的工作地点。每天早上7点半,她都会带着女儿茗茗来到园区内的天骄托育园,把孩子交给老师,再步行几分钟去上班。
记者发现,托育园生活区的课桌椅、洗手台、毛巾架、午睡床,均经过了“适小化”改造。“园内有3个班,按年龄段设置配套设施。”天骄托育园园长靳欢介绍,“我们将普惠托育服务嵌入产业园区,以平均200元每月的学费开支,破解园区职工上班带娃难题。”
据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陶剑锋介绍,“十四五”期间,全省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和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成形,新增普惠性托位达2.6万个。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5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