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古韵中原,“中”得很!——河南以改革之笔绘文化新卷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古韵中原,“中”得很!——河南以改革之笔绘文化新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5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丁 艳 光明日报通讯员 仇继辉

  当古老甲骨文邂逅现代科技,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日前,河南安阳夜空,月色如水,繁星点点,千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深邃的苍穹中依次组成“商”“虹”“舟”“鹿”等甲骨文字样。现场观众惊呼:“一眼千年,尽情领略古人的造字智慧,真是不虚此行。”

  这是殷墟博物馆推出的《甲骨文奇遇记》主题数字沉浸展序幕上的生动场景。

  河南是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美誉。从《唐宫夜宴》火爆出圈,到借助科技力量延续龙门石窟千年佛窟生命力;从开封清明上河园一票难求,到洛邑古城成游客“心头好”……河南以改革为刃,破梗阻、激活力,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日前,伴着和风,记者行走在中原大地上,探寻河南以改革之笔绘文化新卷的实践密码。

古韵中原,“中”得很!——河南以改革之笔绘文化新卷

洛阳洛邑古城内,众多游客身着古装拍照打卡。王玺摄/光明图片

古韵中原,“中”得很!——河南以改革之笔绘文化新卷

在2025(第十一届)黄河戏剧节“戏曲名家进乡村”活动中,演员在为群众表演豫剧选段。王晓晶摄/光明图片

  国风今绎 把游客观众吸引来

  孟秋夜晚,古都洛阳流光溢彩。

  应天门下,身着各式汉服的年轻人衣袂翩跹,两步一“公主”,三步一“王子”;洛邑古城景区内,灯盏明耀、彩绸高悬,“名士佳人”鱼贯而入;网络热榜上,#深夜探墓是什么体验#等话题强势登顶,吸引无数游客奔赴洛阳……

  然而,数年前,这片承载十三朝古都文脉的洛阳老城区,还面临着“捧着金碗没饭吃”的困境。尽管坐拥丰富的文旅资源,却因当时城市经济相对落后,第三产业占比不高,许多文化资源不得不“待字闺中”。

  是安于现状,被时代大潮甩下?还是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破解发展困局?痛定思痛,老城区展开了一系列探索。

  从“资源为王”到“创意为王”,以颠覆性创意打造穿越场景;让游客从“看景人”变身“景中人”,以沉浸式体验丰富文旅业态;培育文娱旅游、国货“潮品”等新增长点,以年轻化消费激发市场活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改革一子落,文旅满盘活。如今,漫步洛邑古城,唐风酒楼与宋韵店铺交相辉映,明清街巷转角邂逅民国旧墙……曾经散落在古街深巷的文化遗存,已悄然转化为可触、可感、可品、可受益的鲜活产业。来自上海的游客付瑞利举起手机,忍不住赞叹:“这一趟,来得太值了!”洛邑古城2024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500万人,带动洛阳文旅市场从以前牡丹文化节只火一个月,到现在一年四季火爆。

  实践证明,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最终要落到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上。只有从供给侧精准发力,推动文化资源下沉、服务提质,才能让文化走出殿堂、融入街巷,成为老百姓触手可及的精神滋养。

  暮色初垂,河南省驻马店市民中心剧院内已坐满了人。随着铿锵的锣鼓声,豫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开演了。舞台上的“穆桂英”枪花翻飞,引得满堂喝彩……

  “今儿个扮穆桂英的是90后青年演员杜永真,那一手枪花可真俊呀!”都散场了,70多岁的老戏迷吕敬远仍意犹未尽,“自打家门口有了黄河戏剧节,我是一场不落,回回过瘾!”

  这样的文化盛宴源于驻马店市持续深入的惠民实践。驻马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庆林亮出“账本”:“32台精品剧目连演25天,日均吸引观众1.5万人次;更有一支支‘戏曲轻骑兵’深入企业、校园、乡村,开展‘零距离’文化惠民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送到老百姓身边,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当城里的戏腔还在回荡,乡村的“锣鼓”已经跟上。

  清晨八点,驻马店市西平县权寨镇郭庄村文苑乡村文化合作社内墨香四溢。十多名孩子挺直腰背,小手紧握毛笔,在西平县书法家协会主席王文恺的指导下,横竖撇捺写得有模有样。窗外,家长陈林昌笑得眯起眼:“村里暑假缺少文体活动,这样的培训既省心又长知识!”

  “自2022年西平县首批乡村文化合作社挂牌以来,目前已成功孵化63家。三年来,这些文化合作社累计举办四季‘村’晚、咱村有戏等文化活动300余场。文化合作社已成为滋养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西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中华说。

  虚实交互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暮色降临,河南开封府景区仿古官衙建筑群在流动的光影中“苏醒”。游客们手持特制的仿古宫灯,踏着青石小径缓步前行,每一步都落在精心设计的光斑之上,耳边隐约飘来低吟的唐乐。

  倏忽间,楼阁飞檐之上,全息投影的飞天凌空起舞,衣袂飘飘似要拂过面颊;转角处,巨大的机械装置驱动“月轮”缓缓升起……这不是梦境,而是开封府景区推出的沉浸式夜游项目《南衙千秋月》。马来西亚游客张雨薇感慨道:“声光电织出的剧情,把我整个人都卷进了北宋的风月里。”

  据开封府景区市场部经理牛红艳介绍,作为全国首个全唐风建筑实景夜游项目,该项目深度融合美学造景、幻影水舞等新形式,以历史人物和文化故事为线索,打造虚实交互的沉浸式游园体验。

  作为八朝古都,开封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活”起来。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创新表达,无疑是其破题的关键一招。

  今年端午假期,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复原《金明池争标图》,游客佩戴VR(虚拟现实)设备,便能“穿越时空”,置身宋代皇家龙舟竞渡的宏大场面;开封城墙景区则用六面8K高清LED屏打造裸眼3D影片《微梦大梁门》,游客站在遗址即可俯瞰“城摞城”奇观……

  数据显示,2024年,开封全市旅游接待量达1.05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9.6亿元。今年一季度,开封累计接待游客3288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229亿元。亮眼数据背后,是文化、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

  走进郑州市中牟新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328米夯土墙巍峨耸立。夜色一沉,灯光沿着土墙游走,《李家村剧场》的帷幕缓缓拉开……北京游客李康走出剧场仍眼眶发红:“原来河南文化并非只是书本里的铅字,它就在这里,生生地撞进我的胸口。”

  为了让历史不再只是玻璃柜里的标本,“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把尖端的科技糅进古老的黄土。在《幻城剧场》,声、光、电、画与智能算法交织运作,将数千年中原文明浓缩为一场场绚丽恢宏的主题剧目。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品牌部负责人刘凯鹏说:“我们用21个剧场、近700分钟不重复的剧目,聚成一座戏剧的城。在这里,戏剧是人人可伸手触碰的‘麦浪’。”他指向头顶旋转的光阵,“全景投影把黄河的水、黄土的风都拉进剧场。观众不是看戏,是被戏‘卷’进去。”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深入挖掘中原文化与黄河文明内核,高峰期日均演出超150场剧目。2025年上半年,观剧人次近1000万。”中牟新区党工委书记丁文霞亮出数据。

  “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河南正以创新为犁,深耕文化沃土,让千年文脉化作奔涌不息的时代活水。

  交流互鉴 将中国故事传开来

  “这辈子必须来一趟洛阳!”约旦留学生何山手持牡丹扇子时的感叹,道出了“Z世代”青年对洛阳的惊艳印象。今年4月举办的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依然延续往届的火爆,国际“Z世代”牡丹花城周游记活动更是热闹非凡。

  本届文化节,还吸引来自19个国家的30余名青年跨越山海来到洛阳,以青春之名架起了一座连接洛阳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近年来,洛阳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强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年轻化表达,让当代洛阳的文化叙事拥有了更多“世界视角”。

  今年3月,洛阳国际传播中心正式挂牌。其组建的专业国际传播团队和海外通讯员队伍,积极布局海外主流社交平台,形成覆盖8种语言的国际传播矩阵,把中国故事传播到世界更远更广的地方。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跳”出方寸空间,走出河南、走出中国、走向国际。

  “殷墟博物馆在设计之初就立足国际视野。”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和传播工作,高标准展现商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持续拓展科研教育、国际交流等功能,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博物馆,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力量!”

  如今,殷墟博物馆以“文化出海”战略为引领,助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深度对话。今年4月,安阳殷墟出土的司(后)母戊鼎、“屯南2172”号甲骨等文物复制品,代表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亮相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与国内其他优秀世界文化遗产一起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云监工”直播间里,海内外网友共同围观殷墟考古现场,刷屏的弹幕“Amazing(惊人,了不起)”让殷墟的国际声量持续放大。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既要让中国故事传得开、播得远,也要让人才队伍扎得深、长得壮。近年来,河南省文联聚焦“做人的工作”与“推动文艺创作”双向发力、深度融合,统筹运用名师带徒、项目扶持、展演展示、宣传推介等多元机制,对优秀文艺人才实施全程跟踪与动态服务,推动中青年文艺骨干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为讲好中国故事注入源源不断的河南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河南将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筑文化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图景,不断推动现代化河南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耀霞说。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5日 05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