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评论员
围绕扎陵湖畔那方石刻展开的学术争鸣,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尘埃落定!昨天,国家文物局宣布: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刻石。
这再一次昭示了学术求真之路的规律:困惑在碰撞中厘清,观点在争论中修正,真相在辩驳中探明。
刻石年代的确认,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一结果,还有通过学术争鸣对其确证带来的启示。
争鸣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面对未知,何以获取卓识、匡正观点、理顺头绪?学术争鸣无疑是最佳途径,求共识于众声,明轨则于学海。
争鸣的价值源于对学术的尊重。著名学者熊十力说:“为人不易,为学实难。”牟宗三这样解释:“无论为人为学,同是要拿出我们的真实生命,才能够有点真实的结果。”将治学提升到为人的高度,将学问与人的眼界格局甚至生命相对应,这该是所有潜心为学者治学之镜鉴。正基于此,争鸣,才会产生思想激荡异峰突起的莫名喜悦,也才会有云开日出光华一片的恍然顿悟。
争鸣的基础来自平等的交流。“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这样的态度绝不可能成就学问。公心为要、公道为本、公正为基,以平等的态度、充分的学理来讨论问题,才有可能获取真知。光明日报在这场学术争鸣中,不预设立场,只要持论有据,只要言之成理,均提供充分阐发的平台。事实证明,这方石刻,虽不见诸文献记载,但学术勘验、学术争鸣使其补史之缺,为泱泱中华文化增砖添瓦!
争鸣的意义还在于学问、学识、学殖的聚融升华。王国维说:“虽一物之解释,一事之决断,非深知宇宙人生之真相者,不能为也。”陈寅恪把王国维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概括为三条:一为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为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三为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如此三条,足以使大师巨子倾尽平生!
今天,尽管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渠道远远多于往昔,但至于学术争鸣,此论远远没有过时。今夏这场争鸣,短短数月间就汇集了众多国内外学者投身其中,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观点、资料互为补充,亦在质疑与批评中进一步推进了研究的深化。
争鸣的结果来自社会的合力。争鸣之初,舆论场众声喧哗,公众的浓厚兴趣与丰富联想,构成了起始的“推力”。与此同时,专业学者展开交锋,各种假设与反诘在辩论中反复淬炼。媒体平台依靠其公信力,系统梳理、验证各方论据,积极引导、规范健康的学术争鸣。如今,国家文物局整合多学科研究成果,以严谨、系统的方式,给出明确结论。统观这一过程,真相的探求与确立,需要社会合力共同推动。
涵养清朗有序的学术氛围,离不开学术争鸣;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离不开学术争鸣;促进学术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学术争鸣。今夏这场学术争鸣,只是引玉之砖,我们相信:更多金声玉振、给人启迪的学术争鸣正浩浩而来!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6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