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
光明日报记者 詹 媛 高 平 王 潇
又是一个红彤彤的早晨。
内蒙古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碱滩村外的草场上,绿茵茵的牧草向着远方漫去、漫去。炊烟从农舍烟囱袅袅飘出,奶茶的香气像调皮的小牛犊儿,挤出门缝,弥散在草场上。
村民王永平坐在炕桌前,惬意地呷一口奶茶,笑盈盈地告诉记者:“祖祖辈辈养牛,这几年,才养出点门道!”
伴着幽幽茶香,王永平向记者悠悠地道出了“门道”——
碱滩村,村如其名。村外的土地,罩着一层白乎乎的碱壳子。这种地,别说种庄稼,连牧草也长得病病歪歪。地处牧区,家家户户都养着两三头肉牛,可草料不足,饲料又买不起,牛儿大多瘦巴巴的,杀不了几斤肉,也卖不出好价钱。
“碱滩村,地贫人穷呀!”这个名声,多少年来,压得碱滩人抬不起头。
碱滩村人着急,政府同样着急。旗里、镇里派出农技人员对草场、积温、降雨进行监测调研,得出的结论是:综合碱滩村的各种情况,脱贫,还是应该从养殖业上寻突破。而养牛,最为适宜。
要想扩大养牛规模,首先,必须有优质的牧草。农技人员指导村民在草场上挖了排水渠排碱,过去泛着白碱“萎靡不振”的土地焕发了生机,37000多亩草场支支棱棱欢实起来。
政府又送上了“神助攻”:提供好的牛品种,鼓励舍圈饲养,并配套了“种养殖贷款”。
王永平眼睛尖,率先抓住了商机,申请了5万块钱贷款。可妻子李凤仙犯了难:“当家的,钱好借,可拿啥还呢?”
王永平没说话,望着自家窗外烂泥坑里卧着的瘦牛。他心里跟明镜似的——牛的品种不好,又喂不起好饲料,养殖数量怎能扩大?不能扩大又怎能赚到钱?!
他迫不及待地把贷款弄了回来,又加班加点盖起了圈舍。
王永平的新牛棚成了村里人参观的“样板间”:保暖的砖瓦房、自动的饮水槽、整洁的青贮饲料池……还有,贷款买的5头西门塔尔牛犊,黄白相间,皮毛像缎子一样。
“这品种生长快、产肉多,我在电视里的农业节目上看了无数遍,如今总算圆了梦。”王永平喜滋滋地向乡亲们夸耀。
更让乡亲们羡慕的是王永平得到的系列服务:兽医站定期上门给牛“体检”,农技站手把手教他怎么育肥,动物防疫站教他如何防治疫病……
这一羡慕,心里都活泛了,也就争先恐后跟着干了起来。只两三年工夫,全村的牛棚都换了新模样。大伙儿养牛的心气,就像夏天的牧草,噌噌往上长。
村里的“牛队伍”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王永平家的牛,一家伙“滚”到了50头,年收入竟破了20万元。其实,村里家家户户也都不差。
哪想到,好日子刚过了几年,风云突变。
一天,王永平的媳妇发现,出门卖牛奶的他,竟拖着满满的牛奶桶回了家,脸色比乌云密布的天气还阴沉:“奶站早早就收满了,咱这牛奶,没人要了!”
也难怪,随着养奶牛的人越来越多,鲜奶的供应量必然超过了奶站的储存能力。奶站拒收,渐渐成了常态。无奈,一桶一桶的白花花的鲜奶,最后不得不倒进了沟渠。
“今天倒奶38斤”
“今天倒奶42斤”
“今天倒奶40斤”……
记账本上这一行行数字,都像王永平心里滴出的血。
村委会不可能坐视不管。召集大家思谋对策。会计把村里近半年的产奶数据、奶站收购记录都统计好放在桌上。也难怪啊,村里产奶量翻番,可奶站拿到工厂的配额就那么多……
集思广益,村委会作出这样一个决定:用旗里拨付的50万元京蒙帮扶资金,扩建村里的察右前旗察哈尔手工奶食加工基地!
加工基地建成后,有多少收多少,而且,高出市场价格15%。从此,村里再也没倒过一滴奶。
“奶豆腐、奶皮子,真空包装能存大半年,还能往外地卖,比鲜牛奶的销路广多了!”王永平乐得不行。
有了这一番探索,乡亲们心里越来越亮堂,开始有点儿“贪心不足”了——还得继续扩大市场。
王永平盯上了村里的小年轻:“我看他们用手机拍村里的生活,把挤奶、做奶豆腐的过程发到网上,圈了不少‘粉丝’呢!村里能不能动员下?让他们教教我们,大家都做个‘直播’啥的嘛!”
于是,许多村民的手机上了支架,配齐了补光灯,纷纷在镜头前变成了“新网红”……
2024年,碱滩村主动对接“乌兰察布之夜”文旅节的主办方,在网红打卡区“抢”到一个奶食品体验店的名额。村民们争先恐后打扮现场,把风干肉、现煮奶茶和各式手工奶食摆得满满当当,现场制作、现场售卖,在文旅节上大火了一把。
今年,在北京一场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上,他们除了售卖商品,还专门排练了民族歌舞。
他们的站台,被市民团团围住。“闻着奶茶味就找过来啦……”“这奶嚼口,真香!”“给个定位呗!自驾上你们村玩去!”……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