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创新应用,“智赋”千行百业——广西在人工智能赛道加快突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创新应用,“智赋”千行百业——广西在人工智能赛道加快突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7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王瑾雯 光明日报通讯员 石 钖 钟春云

  9月的广西南宁五象新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简称“南A中心”)展示中心大厅内,来自东盟的参观者正在体验AI翻译眼镜。

  引北上广技术落地,建5000PFlops算力中心,联合东盟建语料库……南A中心建设展现“广西速度”,截至8月签约AI项目51个、落地40个,吸引东盟6国16家企业入驻。

  这是广西布局人工智能的一个缩影。当前,广西正以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为切入点,通过场景创新激活产业、产教融合培育人才等,全力打造“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创新应用,“智赋”千行百业——广西在人工智能赛道加快突围

广西一家电动车公司焊接区采取机器人和工人协作的方式作业。石钖摄/光明图片

创新应用,“智赋”千行百业——广西在人工智能赛道加快突围

近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在南宁启动。张友豪摄/光明图片

  场景破局:从单点实践到系统赋能

  走进广西贵港市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场景扑面而来:自动导料系统精准“牵引”管材至激光切割工位,切割精度控制在1毫米内;管料加工岛上,机器人连贯完成弯管、冲弧、钻孔、上架等工序,动作行云流水。

  “传统模式下需4名工人协同的工序,现在1人即可完成上料与自检,日产量从800套提升至3000套,不良率从3%~5%降至1%以下。”公司高级工艺经理杨靖智介绍,智能化改造让生产线实现提质增效。

  这是广西以“人工智能+制造”激活传统产业的缩影。今年以来,广西分两批开展“人工智能+制造”产品、垂直领域模型及典型案例征集,遴选发布127个人工智能产品、80个垂直领域模型、191个典型应用场景和案例。《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全区已形成覆盖多领域的“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生态。

  针对缺乏跨产业整合思维、部门间协同存在壁垒、应用推广效率偏低、场景策划路径不明等初期场景建设的短板,今年1月,广西成立人工智能发展工作专班,下设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为组长单位、20多个部门参与的场景小组。“行业的场景需求清单与企业的技术能力清单,就像插座与插头,我们主要是做好精准匹配。”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高技处副处长李刚说。

  今年4月,广西聚焦农业、制造、交通、能源、文旅五大领域,发布第一批16个开放场景清单。比如超轻量AI模型赋能的电力监控中枢场景,为新能源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自主可控方案。

  此外,广西举办3场项目路演会,实施“智赋”千行百业场景招商。截至目前,广西AI应用场景清单库已纳入千个项目,覆盖十大领域。“第一批15个项目已开工,第二批即将发布。”李刚表示,跨部门联动让跨行业大场景成为可能,比如农业全链条场景,通过多部门协作可实现高效整合,场景创新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赋能。

  作为面向东盟的前沿窗口,广西还将成熟AI场景向东盟推广:智平方(深圳)科技与越南最大民营企业合作,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进入东盟高端制造业;广西星网智云计划输出智能问数系统,以AI翻译解决语言问题。

  广西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廷磊认为,广西通过开放场景吸引企业,形成“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路径,并通过政策加持,建中国-东盟AI创新合作中心,有力推进了“应用输出”与“标准制定”。

  产教融合:破解人才供需错位

  AI技术迭代加速,人才是产业发展关键。面对“企业招不到实用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岗位”的难题,广西多所高校与企业携手,探索政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育新模式。

  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宁研究院,时常能看到华为工程师与研究生并肩调试代码,润建公司的项目任务书甚至直接成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我们设立研究院,就是要将产业场景‘移植’到校园,让学生毕业前就能参与实战项目。”该校负责人介绍,通过“企业出题、科技答题”,理论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打通知识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AI人才瓶颈,很大程度上在于‘技术落地断层’。”桂林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谢晓兰介绍,学院构建“基础通识+专业融合+实践创新”三层课程体系,与华为、广西汽车集团等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定向培养复合型AI人才。

  政策层面,广西加速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广西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基本建成大中小学一体化AI教育培养体系,推动AI技术成为教育强区建设“新引擎”。方案突出广西地缘特色,将AI教育国际化列为重点任务:实施面向东盟的AI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人工智能+东盟语种+专业”融合培养模式;持续建设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推动高校AI慕课出海。

  同时,广西正推动建设广西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国-东盟大模型应用实验室和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联合香港科技大学筹备共建广西人工智能高等院校,鼓励建设AI创新联合体,构建面向东盟的数字人才试验区。

  9月10日,广西人工智能学院正式开学。目前,学院已吸引来自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研究与面向广西重点产业应用等领域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共计42个,共有33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入驻。“学院以立足广西、面向东盟为定位,着力打造‘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国际合作’的一体化平台,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智能化转型、科研项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院长陈雷说。

  面向东盟:打造语言“数字枢纽”

  在南宁市西乡塘区和德科创中心,广西达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家凯紧盯着屏幕上滚动的东南亚语社交媒体热词,这些词语经清洗、标注后,将汇入公司的汉-东盟语言双语语料库。

  “我们以‘语言+数字’为纽带,构建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数字枢纽’,撬动中国与东盟在数字贸易、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温家凯介绍。

  早在2009年,广西就启动东盟语料库建设。最初,工作人员只能依靠纯人工处理,不仅耗时耗力,还难以保证语料质量。对此,该公司自主研发跨语言预训练模型和智能预标注技术,大幅提升机器翻译、语音识别与合成系统的准确率,目前已研发出6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译畅”系列软件产品。在2024年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论坛上,该公司提供的英语、越南语、泰语等8种语言实时AI翻译投屏服务,准确率超98%。

  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参与,为东盟语料库建设注入更多专业力量。广西民族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东盟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旨在破解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中的语言服务瓶颈,通过现代技术提升跨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协作效率。该校还依托全国首批非通用语种本科基地,构建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学科链,年均培养东南亚语言专业人才超百人,为语料库建设与应用提供人才支撑。

  依托东盟语料库,广西已推出中国-东盟法律大模型2.0版本并投入使用。在跨境电商领域,语料库为平台提供多语言智能翻译服务,助力企业拓展东盟市场;在文旅行业,开发多语言导览系统,提升国际游客体验;在医疗领域,提供多语言病历翻译工具,保障跨境医疗服务顺畅开展。

  为突破制度、技术、人才等短板,广西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将东盟语料库建设纳入人工智能发展顶层设计,提出以语料库为支撑,发展智能翻译、法律大模型等应用,进一步凸显其数字底座价值。

  专家表示,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这场高水平技术比拼,必将碰撞出东盟语料库建设的新“火花”。随着语料库不断完善与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广西将进一步夯实中国-东盟人工智能产业合作基础,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数字动能。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7日 05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