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以“人工智能+”行动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提质增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以“人工智能+”行动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提质增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7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思践悟】

  作者:郝 政 倪良新(均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研究基地研究员)

  随着技术加速迭代演进,人工智能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正深刻重塑城市要素配置方式、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和治理体系运行逻辑。日前印发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分别就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以“人工智能+”行动推进民生福祉等作出制度安排。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以“人工智能+”行动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提质增效,是主动适应城市发展新阶段、探索城市治理新手段的可行路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科技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和治理能力。

  以人工智能推进动能转换,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城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具有颠覆性、通用性和互动性特征,能够赋能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进而激发城市创新活力。一方面,以人工智能培育创新生态,拓展传统产业边界。加速推进传统工业、农业、服务业能级跃升,“因城制宜”发掘数据资源、产业体系和应用场景资源,可以接续培育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新就业岗位等创新生态要素,显著拓展传统产业边界。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增强城市动能,催生新兴产业空间。依托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形成的丰富应用场景,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结合,可以催生智慧医疗、虚拟园区、无人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例如,人工智能催生出的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领域,正为城市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人工智能提升人居品质,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医疗、教育、家居、养老等民生领域逐步落地,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图景正加速形成。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需要寓人工智能于安居乐业之中,精准提升城市人居品质。对此,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便利的物质需求通道,主动适应人口形势和社会需求结构变化,提高市政服务可及性,加快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技术提供舒适的精神需求产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织密人际关系、精神慰藉陪伴、养老托育助残、推进全民健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通过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

  以人工智能驱动绿色转型,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绿色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共绘美丽城市生态治理新画卷,可以以人工智能赋能空天地海一体化绿色转型,强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系统治理。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构建智能协同的精准治理模式,围绕大气、水、海洋、土壤、生物等多要素生态环境系统和全国碳市场建设等,提升人工智能驱动的监测预测、模拟推演、问题处置等能力,构建智能协同的精准治理模式。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推动城市更新与绿色低碳高效协同,实现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城市功能持续优化、民生品质同步提升的良性循环。例如,依托AI视觉和具身智能,使用垃圾分拣机器人对固体废弃物进行精准识别分类和回收处理,可以进一步巩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以人工智能夯实安全基础,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将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的重要抓手,标志着我国城市治理迈入数字化赋能与系统性重构的新阶段。新发展阶段,需要解决城市大规模增量扩张时期积累的一些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护等问题,有效提升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一方面,健全多元共治格局,提升治理效能。以人工智能推进城市治理场景向平急结合、智能响应转变,治理重点向基层治理、精准精细、协同共治转变,治理模式向跨区域、跨空间、跨人机物交互转变,从而实现关口前移、源头治理,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另一方面,突出韧性导向,筑牢城市运行“生命线”。现代化人民城市“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需要推动城市发展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要主动利用数智技术,更加全面、精准地洞察城市运行状态和潜在风险,提高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城市生命线安全水平,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人工智能激活文化魅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培育城市文明,要在文化魅力的滋养下形成崇德向善的思想观念和文明风尚。以人工智能激活文化魅力,关键在于推动人工智能在繁荣文化生产、增强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中展现更大作为。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激活记忆空间,提升市民文化认同。历史文脉是城市身份认同的物质基础,运用三维扫描、知识图谱、生成式重建等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可以丰富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手段,进一步强化市民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织密情感纽带,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更新,不仅仅是以新代旧,更需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纽带和文明接力作用,让无形的文化感召在有形的空间场所中被体验和传承,以情感纽带串联历史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实现文脉、人脉、城脉的内在统一,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文明的生命力。

  以人工智能提升治理水平,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寓智慧治理于高水平公共服务之中,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方面,要“强筋健骨”,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运行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模拟预测,为城市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打造重心下移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实现对问题的快速发现、智能分类、高效流转,对潜在风险的提前预警和防范,推动城市治理从传统的经验治理向数据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从单一事件处置向系统韧性提升转变。另一方面,要“舒筋活络”,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通过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和多场景应用,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公共服务“一网通享”。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手段,对交通流量进行精准预测、智能调度以及自动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水平。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7日 06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