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谭日辉 王林生(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分别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研究员)
基于对苏杭发展样本的深刻洞察,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并于2023年7月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高质量发展“文化”与“科技”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关系,不仅揭示了文化、科技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深层联系,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逻辑,而且开启了从人文经济学看待文化科技融合的全新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重要文章中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从人文经济学视角来看,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在文化发展中的引领赋能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为魂、以经济为体,构建科技与文化良性互动、经济与人文协同共进的新发展范式,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在文化科技融合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科技融合的根本目标不是炫耀技术,而是借助科技手段扩大人民文化权益、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真正让文化发展惠及每一个人。“‘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人文经济学彰显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具体体现为让科技成为拓展人的能力、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文化权利的有效工具。
科技赋能文化参与,推动文化权利公平化。数字技术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文化创作和传播的门槛,使大众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这种转变体现了人文经济学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即通过技术手段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参与文化创造和享受文化成果。不同的文化形态与相应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相匹配,现代文化的养成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实践中,各地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文化资源,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彰显了人文经济学“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技术增强文化体验,提升精神文化生活品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扩展现实技术显著丰富了文化体验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参与方式。从人文经济学角度看,技术应成为拓展人类感知与情感联结的桥梁,而非替代真实体验的工具。文化科技融合应当注重人的情感需求和审美体验,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文化服务的品质和可及性,使人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就要求我们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这体现了人文经济学所倡导的物质与精神相协调、技术与人文相融合的发展理念,展现了科技服务于人的本质特征。
构建普惠性数字环境,保障群体文化权益。在推进文化科技融合中,需要特别关注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保障双管齐下,确保技术进步和文化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通过构建普惠性数字环境,不仅实现了技术应用,更彰显了人文关怀,这种资源配置权益由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择原理决定,而非西方经济学主张的自然法或“理性人”假设决定,这是人文经济学强调人的主体性、自主性的一个天然前提,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2.坚持文化铸魂,在文化科技融合中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人文经济学强调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地位,认为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更是经济价值的重要源泉。文化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深厚的人文价值,确保经济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通过文化的繁盛,将人文经济路径具体化为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即文化软实力直接转化为经济硬支撑。坚持文化铸魂,就是要在文化科技融合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运用科技手段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数字化保护传承,筑牢文化根脉。从人文经济学视角看,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活态传承提供了全新路径,这是人文经济学中“文化为魂”理念的具体实践。通过高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承,不仅体现了文化保护的科技能力,也为延续中华文脉、筑牢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的方法论。每一次技术调适都是文化认知的深化,每一个场景优化都是创新能级的提升,由此形成的螺旋式上升轨迹,正是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密码。人文经济学主张,文化传承是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唯有妥善保护文化根基,方能持续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的文化动力。这种数字化保护举措,既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切尊重,亦展现了面向未来的责任担当,充分彰显了人文经济学的历史洞见与战略眼光。
智能化创作生产,激活文化创新活力。当前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正深刻改变文化创作与生产方式,不断拓展文化表达的边界。在人文经济学视角下,文化科技融合须坚持“内容为王、价值引领”,使技术为文化创新服务。我们应当把握好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既要鼓励运用科技手段增强文化感染力,又要在创新中坚守文化内核,在人机协同中保持人的主导性。人文经济学告诉我们,只有将技术创新与文化内涵深度融合,以人文价值赋能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向善,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才能追求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推进。
融合化传播推广,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人文经济学注重文化传播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认为文化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数字平台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通过创新表达和互动式体验,有效促进跨文化共鸣。从人文经济学角度看,文化传播不仅要注重形式创新,而且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通过科技手段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大潮。这种传播实践体现了人文经济学的开放胸怀和全球视野,既是对外文化传播的技术创新,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彰显。
3.坚持经济为体,在文化科技融合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科技赋能文化形成的新兴文化业态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同时,文化赋能传统产业升级,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人文经济学强调要打破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分割的状态,强调“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双向转化,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硬支撑,形成高质量发展人文与经济的“双强”。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激发经济新动能。人文经济学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认为文化创意是经济创新驱动的重要力量。数字文创、网络视听、元宇宙体验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这些新业态充分体现了人文经济学所强调的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特征,既创造了经济价值,又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就要推动文化科技双向赋能,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同当代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在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同时赓续中华文脉。这种发展模式体现了人文经济学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要求,展现了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和多重价值。
促进产业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人文经济学强调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认为文化要素能够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文化科技融合不仅体现为文化产业内部升级,更表现为向外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实现价值提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人文经济学倡导通过文化赋能和技术创新,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文化繁荣的良性互动。在实践中,要注重将文化元素、创意设计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通过文化赋能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内涵,培育具有文化特色的产业竞争优势。这种融合实践体现了人文经济学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展现了文化因素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是空间智能交互等数字文旅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
优化文化供给结构,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人文经济学认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而文化消费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有助于文化机构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提供更多样、更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从人文经济学角度看,优化文化供给不仅要关注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升,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这种供给创新体现了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了文化科技融合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体来看,文化科技融合已成为践行人文经济学的重要场域。未来,唯有坚持人文经济学的引领,文化科技融合才能行稳致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准确把握两者有机统一的关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技术演进中彰显人文关怀,在文化发展中融入科技力量,让科技之光点亮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让文化之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9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