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学思践悟】
作者:徐久清(重庆市委宣传部宣教处处长)
在9月3日天安门广场盛大阅兵式上,人民军队步伐铿锵,钢铁洪流气势如虹,这是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加快培育青少年国防素养,是关乎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的一个重要命题。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干扰、智能化时代科技变革倒逼和青少年群体代际认知差异等多重挑战,应以“内外兼修”强化精神内核,以“数智赋能”革新教育范式,通过体系化、沉浸化、精准化的国防教育,提升青少年强国强军的思想认同、责任担当和能力素质。
充分认识培育青少年国防素养的重要意义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国防素养培育已突破传统教育范畴,成为跨越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系统工程。
赓续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工程。历史经验表明,任何民族的永续发展都需要解决“精神传承者”的培养问题。井冈山时期“红小鬼”在战火中学习军事技能与革命理论,延安时期“抗大”青年在窑洞里研读《论持久战》,改革开放初期百万学生参加军事训练,这些实践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培养青少年国防意识的独特路径。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红色记忆的解构,面对个人主义对集体价值的消解,更需要将国防素养培育作为活化红色资源、延续精神血脉的关键纽带,通过国防教育将“半条被子”“上甘岭战役”等精神符号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可践行的价值坐标。
积蓄民族复兴伟力的基础工程。现代国防素养已超越传统军事技能范畴,形成包含国防观念、科技认知、战略思维、心理素质等要素在内的能力矩阵,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可以极大地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实践表明,国防素养培育既是面向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形态的前瞻性人才储备,更是培养兼具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路径。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一代,看到校园里竖起的“东风”导弹模型,听到军训场上响起的“强军战歌”,走进军工企业、体验基地开展国防研学,必将增强投身强国强军实践、献身民族复兴伟业的意识和能力。
塑造大国博弈胜势的战略工程。在大国竞争向科技、人才等多维度延伸的今天,青少年国防素养已成为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指标,当代大国竞争本质是制度生命力与青年一代精神力量、科技素养的比拼。北斗三号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1岁,歼-20飞机配套产品设计工作队平均年龄29岁,这些数据印证着青年群体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支柱地位。培育青少年国防素养,就是要将国家生存发展需求转化为青少年的价值追求,使他们能够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攀登科学高峰,成为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力量。
健全完善青少年国防素养的实践培育体系
青少年国防素养的培育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推动国防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素养生成”。
构建知识性、互动性强的课程资源体系。以“知识图谱+互动模式”重构学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实现对青少年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构建分层分类课程框架。小学阶段重点构建“国防常识+红色故事”启蒙课程,通过绘本、动漫等形式,吸引学生。中学阶段重点构建“学科知识+国防知识”融合课程,针对不同学科开发相应教辅资料、设计特色教育课程。高校阶段重点构建“国家安全与国防战略”高阶课程,通过开设必修选修课、组织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国防视野和战略思维。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国防知识动态图谱和沉浸学习互动课程,打造“云+端”国防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构建趣味性、参与性强的实践活动体系。实践活动是培育青少年国防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以“兴趣驱动+场景赋能”为核心,创新开展系列国防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具身化体验激发青少年参与热情,实现国防素养从“被动填充”到“主动塑造”的转变。探索训育并重的学生军训新模式,对学生军训的内容安排、科目设置、组织实施、标准要求等进行改进创新,在训作风、练技能的同时,加大互动学习、参观见学、对抗演练等内容占比,更好发挥学生军训的国防教育功能。注重主题化、场景化、科技化的深度设计,精心打造特色研学路线,构建联动研学网络,走“红色基因传承+军事科技体验+国防责任内化”的研学路子。构建覆盖全学段、多层次的国防竞技类竞赛参与体系,为青少年国防素养培育注入内生动力和持久活力。
构建沉浸性、体验性强的阵地平台体系。阵地平台是普及开展学校国防教育、培育涵养青少年国防素养的重要空间。要顺应数字时代、智能时代发展趋势,把握新时代青少年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打造“虚实共生+共建共享”的教育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场景重构,比如将战斗遗址改造为沉浸式体验馆,用AI还原革命战士口述的战斗过程,让青少年穿戴传感设备体验革命烽火。结合学生军训基地、研学实践基地建设,打造虚拟体验与实践操作有机融合的国防教育实践基地,实现国防教育的数字化呈现、沉浸化体验、系统化学习。
创新建立青少年国防素养的评估反馈机制
科学制定量化评估标准。聚合宣传、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和部队等多方力量,邀请军地相关专家参与,探索构建青少年国防素养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区分小学、中学、高校等不同阶段,围绕思想观念、知识体系、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四大核心要素,分层分类细化具体评估指标。比如,小学阶段侧重国防基本常识和国家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等,中学阶段侧重国防历史、国防科技知识和基础军事技能、国防心理素质等,高校阶段侧重国防理论、国防法规知识和战略思维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等。同时,坚持边试点探索,边调整完善,逐步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
开发运用智能评估工具。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比如,对国防思想观念,可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相关内容测评和演讲征文考察等方式,综合分析评估青少年国防认知深度和情感倾向;对国防知识体系,可利用开发的国防知识动态图谱,通过线上知识普测和线下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分析评估;对国防实践能力,可应用VR技术构建虚拟训练、对抗场景,通过模拟动作、决策分析、战术选择等行为数据,自动生成能力图谱;对国防心理素质,可开发军事游戏类、战场体验类测评工具,通过分析实时反应、监测体感数据等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推动构建多维数据采集、分析和汇总网络,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开发AI数字基座和监测平台,确保及时、客观、全面分析评估青少年国防素养。
生成发布国防素养指数。一方面,要在量化评估标准、开发智能工具的基础上,研究构建青少年国防素养指数模型,围绕“国防思想观念”“国防知识体系”“国防实践能力”“国防心理素质”四大维度,论证明确量化分值权重和指数生成机制,并注重结合实践动态调整优化。另一方面,建立指数动态发布机制和结果运用机制,由各级党委、政府和省军区系统相关部门牵头,委托独立、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数据采集和分析评估,面向行业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发布青少年国防素养指数;将国防素养指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纳入双拥模范城和文明城市评选指标体系,切实发挥指数的导向作用。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9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