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拿起笔,人人都来描绘“生活本来的样子”——素人写作大家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拿起笔,人人都来描绘“生活本来的样子”——素人写作大家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19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外卖员出书、快递员写诗、家政阿姨讲故事……最近几年,素人写作现象逐渐引起关注。

  劳动中孕育的文学创作,源远流长,其来有自。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互联网传播手段的发展等,那些一度被认为与文学“绝缘”的群体,纷纷拿起笔来,写自己,写他人,写众生,汇聚成新大众文艺图景中一块块耀眼的拼图。

  本期分别邀请作者、编辑、作协工作人员和读者代表共聚一堂,谈谈他们眼中的素人写作。

拿起笔,人人都来描绘“生活本来的样子”——素人写作大家谈

书店中摆放的《低处飞行》书籍。  受访者供图

拿起笔,人人都来描绘“生活本来的样子”——素人写作大家谈

贵州榕江县,商店店主杨芳兰(右)在店中与邻居分享自己发表的作品。王炳真摄/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

  坦诚相示,写出内心所想

  讲述人:写作者 胡安焉

拿起笔,人人都来描绘“生活本来的样子”——素人写作大家谈

胡安焉在签售中。受访者供图

  我正式开始写作是2009年年底的事了。那段时间,我正迈过30岁的门槛,可工作、生活都不顺利。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事无成的自卑感,像一根一根的稻草,天天往我身上压。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没有做任何工作,每天窝在家里读书、写作,在网络论坛上分享、讨论。

  写着写着,我发现写作能够让我全神贯注,让我代谢掉一些之前经历过的、没有那么美好的事情。2011年,我的第一部作品发表在刊物上。虽然当时的作品有一些不太成熟的部分,也没有太优厚的稿费,就连那份刊物如今也停刊了,可那段写作经历确实给了我安全感和自信心,让我觉得我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用的人。

  现在很多读者知道我,是因为《我在北京送快递》这本书。2020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日记,写我在一家快递公司上夜班的经历,没想到收获了大量的关注。后来,有编辑找到我,希望能继续创作类似的作品,结集出版,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和其他一些作品。

  其实,我早期的创作方向以小说为主,如今却凭借非虚构作品收获关注,这是我不曾预料到的。我自己分析,可能是因为现在愿意花时间读小说,特别是没有什么名气的新人作家小说的人太少了。相比之下,大家可能更愿意看一些真实的经历。特别是像快递员、外卖员这些大家天天接触却并不一定了解的职业,以前多是通过记者等第三方的视角呈现,很少有第一人称的记录。而我们自己来写,虽然不一定很客观,却更有个人的特色,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这几年,我同范雨素大姐、王计兵大哥、陈年喜大哥等人都打过交道,有人称呼我们为“素人作者”。我个人对这个概念是持保留意见的,因为像我和其他一些写作者,之前都曾经有过一定的创作经历,并不完全是“素人”。但我们确实是因为从事外卖、快递这样的工作,并以第一人称视角从事相关创作,而被更多人熟知。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素人写作”这个现象的出现,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它折射出各行业从业者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对文学创作者关注度的提高。我很幸运,能够成为那被看见的少数人之一。

  书出版之后,因为生活上的各种事情,我一直没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专门静下心来写作,现在正处在一个沉淀、转型的时期。未来,我想继续回归小说创作,尽管可能会有一些读者觉得小说和我之前的作品不太一样,甚至产生一些批评,但我还是会写下去的。写作这件事,固然要考虑读者的口味,但更多的是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之前的创作是这样,之后的创作,我想,应该也不会变。

  采撷遗珍,呈现“一手文字”

  讲述人:作家出版社编辑 向 萍

  我曾编辑过一本叫《低处飞行》的诗集,作者王计兵,曾穿着外卖员的工作服,站在备受瞩目的央视春晚舞台上,用自己的诗句唤起人们对春天和生活的热望……而我把那句诗,定格在了新鲜出炉的加印版诗集上:“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

  说起这本书的合作缘起与经过,我联想起两个成语:按图索骥、顺藤摸瓜。

  2023年春夏之交,我偶然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分享,是关于外卖员诗人王计兵的,瞬间被推文中那些鲜活接地气、自带蓬勃之气与灵气的文字吸引。于是在网上各种搜索,我了解到这位诗人已经出版了两本诗集,并因为《赶时间的人》而被人们广泛关注。后来,我通过一位媒体朋友,顺利添加了王计兵的微信,他的微信签名、视频号分享,都让我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平添了对合作的期待。

  这份期待,实现得又快又顺。那年7月,在结束江苏书展的活动后,我和王计兵在苏州会展中心附近的一家咖啡店如期见面。他骑着电瓶车,一身外卖员着装,脸上挂着标志性的亲和笑容。在交流近一个小时后,我们以冷饮代酒,举杯预祝接下来的合作顺利愉快。

  与之前两本诗集一样,《低处飞行》一如既往地用诗歌找补生活,记录普通人匍匐且飞翔的日常,比如“父亲没看到铁树开花”一辑收入的作品多是对亲情、友情的表达;“生活从不亏欠任何人”一辑收入的作品多是对广阔生活与世界的描摹;而与书名同题的一辑,记录了快递员的生活与情感,是这本诗集的“特别聚焦”。为此,王计兵设计制作了调查问卷,寻访了一百多位外卖员,像蜜蜂一样采集他们的苦乐悲欢。他希望这本诗集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让人们对外卖小哥这个群体有更多了解。

  《低处飞行》问世后,我作为责编,与作者一起参加了很多活动,经历了不少或欢欣或遗憾的时刻——当作者登上央视春晚,诗集荣获新华荐书2024年度十大好书、2024央视《读书》精选年度好书等荣誉时,自己与有荣焉;而当作者因签证问题未能如愿前往巴黎参加法语版版权签售仪式,诗集的销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自己多有愧疚。生活的本质,或许就是在不圆满中努力接近圆满,所以我依然觉得未来可期。

  人工智能时代,包括诗歌在内的原本纯属于人类的文学创作、文学出版之路在哪里?这曾是让我感到彷徨的问题。《低处飞行》的编辑出版工作,以及王计兵持之以恒的写作与人生态度,给了我切实的思考和体验。人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在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情感。以鲜活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底气,保持对自然、生命、他人智慧成果的敬畏,坚持“我手写我心”的真诚信条,始终以“一手文字”呈现给读者。这应该是包括“素人写作”在内所有文学创作的根基,也是文学创作与出版的意义所在。

  接力传承,让普通人的写作被看见

  讲述人:广东省东莞市作协主席 胡 磊

  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近年来悄然孕育出一批来自工厂流水线、社区市井、服务行业的素人写作者。他们以真实生活为底色,个体书写经验与社会变迁、生活百态相互交织,最终汇成广受关注的素人写作现象。他们用文字,留下了这座移民城市珍贵的情感档案和历史记忆。

  素人写作继承了打工文学传统,但转向更日常化、多元化的表达。他们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题材边界,将日常经验纳入文学视野。如石材厂工人曾为民的“石头诗”以工业意象重构诗意,丰富了文学表达的维度。

  东莞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资源整合等多维度举措,成立“素人写作创作基地”,开展“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东莞文艺论见”活动,联合花城出版社、羊城晚报社等实施“全链条”培育项目,覆盖创作、培训、出版、扶持全环节,构建“从输血到造血”的文学生态链和全媒体传播矩阵。技术与媒介的深度赋能,智能手机与网络社群的普及,使素人写作得以快速传播。

  东莞的素人写作者创造了很多文学传奇,资深作家主动发掘新人,形成了“文学接力”的良性生态。从王十月挖掘出王瑛(清洁工作家)到郑小琼发现温雄珍(地摊、店员作家),柳冬妩发现周齐林,再到夏阳推荐田文宪(石材厂诗人),从打工文学到素人写作,东莞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文学代际传承。很多素人写作者被发现后,又发现和培养了身边更多的素人写作者,这种不断的发现和推出是东莞素人写作者的独特现象,也是新大众文艺强调的平等特质,城市的每一个人都能被文学之光照耀。

  东莞素人写作的兴起,是移民文化、技术赋能、政策支持与时代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展脉络从个体自发创作逐步演变为更广泛的文艺现象,为新大众文艺提供了鲜活的地方实践样本。接下来,我们将组织鲁迅文学院东莞特殊学堂培训、创办大众类文艺刊物,还将通过举办“新大众文艺活动周”、设立“新大众文艺东莞研究基地”等,助推东莞作家走向更大的舞台,令昔日大多数沉默的隐性写作空前地被激活、被看见。

  书山为径,感受世间百态

  讲述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金璐璇

  我最早接触“素人写作”,是上中学甚至小学的时候了。那会儿还没有这个叫法,但一些论坛和小说网站上已经聚集了不少非专业的写作者,有人写自己的生活,有人写虚构故事,还有人依托电视剧角色写文章。

  起初阅读这些文字,是出于一种学习之外的消遣。可现在回忆起来,当年之所以被这些文字吸引,还因为一个“近”字。中小学阶段的阅读对象,常常来自名著,可我个人感觉,名著有一定的阅读门槛,无论是创作年代,还是创作手法,都让当时的我本能地有一种距离感。这些即时发在互联网上的文字,阅读门槛没有那么高,而且时间距离也没有那么远,年代上更接近,阅读起来也更亲近。

  上大学以后,自媒体兴起,接触这些文字的机会更多了。我记得,有一年《我是范雨素》突然爆火,不少老师、同学都在转发,我自己也深受触动。之后这些年,我也阅读过胡安焉、陈年喜等人的作品,最大的感受是“真实”。素人写作者的文字里有“生活本来的样子”,书中的工人、服务员不是被塑造的角色,而是活生生的人,在对读者说话。他们的作品,好像打开了一扇扇窗,让一直身处校园的我见识了世间万物,感受了人间烟火。

  我还注意到,这些素人作品的“出圈”,也反映了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以前,不论是阅读名著也好,上网浏览帖子也好,都是文字在那里,等待着我主动去寻找。而如今,我偶尔刷一下手机,这些素人作品的章节或金句,便会不经意地“蹦”到我眼前。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以前是“人找文字”,现在是“文字找人”。不少素人作品,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开来的。

  作为读者,展望素人写作的未来,我也有着一些期待:有的素人作者成名后,会被贴上“快递作家”“外卖诗人”等标签,大众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其身份而非文字本身,对于那些不具备明显标签化特点的作者,人们的关注度还不是很高。其实,更多普通上班族,各行各业的人,他们也有许多故事,期待他们的文字能让我看到更立体的社会切面。那些已经成名的素人作者,生活和心态或许会发生变化,我也期待他们在后续作品中,能够继续真实地呈现这些变化。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贾月洋、刘江伟、吴春燕 光明日报通讯员 何睿、王悠然)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9日 07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