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常州大学:将艺术的温度传递到城市角落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常州大学:将艺术的温度传递到城市角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0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李 健 光明日报通讯员 包海霞

  “同学们,你们手中的二胡不仅是乐器,更是穿越时空的桥梁。”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排练厅里,教师周墨涵正悉心指导学生们排练红色经典作品。为了精准传递作品的磅礴气势,学生们不仅精研演奏技巧,更深入红色教育基地采风,触摸历史脉搏。

  日前,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倾力打造的“文艺惠民演出季”,不仅是师生专业风采的集中展示,更将艺术的温度传递到城市各个角落。

  “常州大学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尤其重视发挥美育的独特作用。音乐与影视学院师生的实践探索,正是学校将艺术教育、思政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体现。”常州大学校长陈海群说。

  在学院“艺术+思政”融合党建品牌的引领下,《白云溪上》等饱含革命精神的原创剧目轮番上演。它们不仅在校内掀起观演热潮,更走进政府、社区、企业,累计吸引观众超5万人次。

  从周恩来纪念馆到瞿秋白故居,学院师生将课堂搬到红色地标,以现场演奏、情景再现等鲜活形式,让理论学习深入人心。2024年,7场“行走的音乐微党课”覆盖党员师生及入党积极分子800余人次。特别是西太湖“青春之声·梦想启航”青春歌会大思政课,今年采用“云直播”形式,吸引近40万人次在线观看。

  “在纪念馆里演奏《映山红》时,泪水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党员郭鑫杰回忆道,“那一刻我深刻领悟,红色音乐不仅是经典的旋律,更是精神的火炬。”

  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院长熊祖鹏说:“美育不是空中楼阁,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生长在时代的枝干。”从舞台到讲台,从校园到社会,常州大学始终以美育传递力量。3年来,音乐与影视学院累计开展红色主题演出百余场,创作主旋律作品10余部,服务基层群众超2万人次。

  音乐的价值,更在于服务社会、温暖人心。在常州市儿童医院,每周的“门诊音乐会”上,师生们用二胡、古筝、中阮等乐器为患儿演奏,与他们互动。学院党委书记唐琳介绍:“我们为不同儿童定制音乐课程,用节奏训练专注,用旋律激发勇气。”

  学校的温暖足迹远不止于此。在钟楼区钟爱学校的音乐教室,师生每周带着乐器为孩子们授课;在天宁区康乐颐养家园,为老人送去欢声笑语;在礼嘉镇“务工子女夏令营”,百余名孩子跟着大学生学会了人生第一首合唱曲……这些动人故事,在常州大学的校园里广泛传播。

  “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我们将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悟艺术之美中砥砺家国情怀,在服务人民实践中升华人生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徐守坤说。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0日 04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