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至味人间】
光明日报记者 常 河 丁一鸣
涡阳干扣面 周艺珣 绘
在安徽,涡阳人的一天是从一碗干扣面开始的。
天刚麻麻亮,梁老三便在店里忙碌起来:一个面团被他在案板上反复揉搓摔打,“嘭、嘭、嘭”的声音如同黎明的鼓点——面醒了,涡阳县城也醒了。
当面团被擀面杖碾成薄饼,梁老三手一抖,薄饼一层层被卷在擀面杖上,再一层层打开叠放在一起,刀起刀落,切出粗细均匀的面条。
这是干扣面的“原始”做法。现在,越来越多的干扣面是用机器轧出来,长长的,如同岁月。
两口大锅里的水翻滚着,一口用来煮面,一口专门焯豆芽——一切准备停当,接下来登场的就是吃客了。
“老板,一碗干扣面,两个荷包蛋!”开了一夜出租车的张师傅和往日一样走进店里,吃了这碗干扣面,他才能交班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觉。
“干扣面的口感很有嚼劲,吃起来特别过瘾。”张师傅是土生土长的涡阳人,每隔两天就要去吃一次干扣面,“说来也奇怪,干扣面从小吃到大,总是吃不腻,几天不吃就会想得慌。”
在涡阳县,随便走在哪条街上,都能轻易找到一家干扣面店。“干扣面的味道,就是涡阳的味道,缠缠绕绕,绕成了乡愁,也绕成了根。”涡阳县县文联原工会主席高永杰曾这样写道。在他看来,不到10元一碗的干扣面才是涡阳最本真的烟火气。
涡阳干扣面,顾名思义,煮出的面条沥水谓之“干”;至于“扣”,则是先把蒜末、葱花和焯过水的豆芽以及各种调料铺在碗底,面条倒扣在菜码上面。“别的地方面条的浇头和配菜都放在面上,唯独涡阳干扣面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让吃客看到面条是否地道、份量可足,一看就是涡阳人的坦荡和豪爽。”作家李丹崖写过很多美食散文,对干扣面情有独钟。
面是碱水面,纯手工制作,在沸水里三沉三浮后捞起,盛放在粗瓷大碗中,食客们自觉排着队端走属于自己的一碗。“辣椒油自己搲!”梁老三一边行云流水地下面、配菜,一边粗声大气地招呼提醒食客。操作台上,一盆浓稠赤红的辣椒油油汪汪地放着由食客自取,像极了梁老三的脸膛。
面馆里渐渐热闹起来,背着书包的学生、夹着公文包的上班族、摇着蒲扇的居民,根据自己的口味“自助式”浇上份量不等的辣椒油,随意坐在矮桌旁,剥一头大蒜,筷子“唰唰”一拌,埋头吃面的“呼噜”声此起彼伏。一碗面下肚,食客额头渗出汗珠,浑身通泰。
“早晨来一碗干扣面,‘是味’得很!”从事涡阳干扣面制作的郭传峰操着一口地道的皖北方言对记者说。涡阳人说话简明扼要,喜欢说“是味”,舒适也是“是味”。郭传峰入选过全国“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通过技能培训和宣传普及干扣面制作技术,先后带动周边近千人走上干扣面就业创业之路。
郭传峰告诉记者,干扣面之所以好吃,在于其韧度适中,“过韧则柴,过软则糊;而面的韧度又在于和面的技巧,太硬易折,太软易坨”。如今,干扣面已经成为涡阳县的一种独具风味的面食。“在涡阳,它不再单是一种食品,它更多地代表了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成为涡阳对外展示的一张‘名片’”。
目前,仅涡阳县就有560家干扣面店,遍及涡阳的大小城镇,干扣面已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饮食文化符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涡阳干扣面在全国大多数城市都开有店面,和安徽另一种面条“太和板面”一起走向全国。
涡阳干扣面起于何时,坊间说法不一。但涡阳作为安徽农业大县,小麦和大豆是当地主要农作物,地道物产孕育地方风味美食,优质的小麦、大豆成就了涡阳干扣面。
数据显示,2024年涡阳县小麦产量92.1万吨,位居安徽省第一。“涡阳大豆”于2017年成功申报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年获得了有机食品基地认证。在2022年全国大豆高产竞赛中,涡阳大豆夏播净作亩产达301.7公斤,荣获农业农村部“金豆王”称号。
到涡阳,领略淮北平原的阔大辽远,感受历经千年的老庄文化,再到寻常巷陌来一碗干扣面,一切都是最“是味”的安排。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1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