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连续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陈雪
“向近期所有以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撰写文章、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向关注研究进展、提供学术阵地的新闻媒体,致以诚挚的感谢。”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会感谢参与和支持讨论的学者和媒体,“这些深入探讨,促使我们从多学科、多角度来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客观、科学的研究结论。”
释文是“廿六”还是“卅七”?文字刻痕是古是今?昆仑地望如何解读?在本报学术争鸣专版上,这些核心议题均有涉及,众多观点为鉴定结果提供重要参考与启发。
国家文物局认定刻石释文“廿六”是“卅七”的误摹。本报第一、二期学术争鸣专版中,就有刘钊、曲安京、张志敏等学者就此问题有过讨论分析。
“‘卅七’成为共识是本次争鸣的一个关键性、方向性的节点,是刻石为真的有力论证。”张志敏告诉记者,最初他看到刻石图像后,就从岩石风化程度和刊刻风格等方面判断刻石为真,许多人据“廿六”与历史不符证伪,于是他撰文进行补充释读,论证释文为“卅七”。
“最初听说光明日报要开展学术争鸣,我觉得太好了!”张志敏感慨,幸亏光明日报搭建了正式、规范的发表平台,有效去除了学术之外的一些杂音,才把最初的纷争拉回到正轨上来,“争鸣专版让这次学术讨论别开生面”。
参与争鸣的作者李跃林,从刻字方法和使用工具的角度,论证刻石确为古人所为。他的观点也和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结论互为印证。“我做自然科学,相信证据和逻辑,碰巧正好在做刻字技术的发展史。”李跃林表示,这次学术争鸣搜集了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体现出多学科参与,是后来鉴定的先声,还促进了公众对学术问题进行理性判断,很有意义。
刻石论争方歇,争鸣余音绕梁。参与争鸣的作者刘伟浠说,正像学术争鸣编者按所说的那样,不同的观点、思想在交流和论争中相互激励、相互启发,是求真之路上的常态。“希望你们这样的争鸣再多些”。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2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