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新闻随笔】
作者:王禹欣
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条以“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为主题的视频。视频中,老师发现学生用“唐人”嘲笑同学,在查明该词已演变为侮辱“唐氏综合征”的网络烂梗后,随即在班内严肃批评教育了使用该词的学生。
如何“好好说话”?在数字信息时代,这个命题有了许多新的延伸。互联网的使用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涌现出诸多富有创意、贴合时代的网络语言,丰富和活跃了我们的日常表达。然而,很多看似简单的“玩梗”“搞笑”背后,可能暗含着具有歧视性、落后性、攻击性的价值取向。一些网络用语、社交暗号一旦跨圈传播,极易变成破坏友善交流与和谐关系的语言利刃,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觑。
其中,广大青少年尤其容易被网络烂梗影响。从语言习得规律看,良好的语言环境至关重要。孩子们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培养的重要阶段,本身对语言应用及其背后的思想逻辑都缺乏辨别能力。当他们的日常交流被网络语言层层包裹,词汇的大树便停止抽枝发芽;当形容词只剩“6”和“封神”,动词只剩“卷”和“躺”,情绪只剩“emo”和“破防”,孩子们便失去了精准描绘自身感受的能力,只剩“搜梗—套梗—丢梗”的条件反射。
进一步讲,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词库的单一会直接带来认知的塌方。长期接触和使用语义模糊、内涵低俗、空洞单一的网络烂梗,会在无形中强化孩子们标签化和扁平化的思维习惯,让体察世界的童心、充满好奇的双眼都消解在可消费、可嘲弄、可丢弃的快消符号中。
从这个层面看,网络烂梗对校园的侵蚀,将言语的霸凌漂洗成了乐子、潮流。这不仅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得青少年形成情感冷漠、缺乏共情的态度,更可能诱发校园欺凌等不良行为,严重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和心理健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抵制网络烂梗、防止其侵蚀校园刻不容缓,社会各界都应投注足够的重视,做到家校社协同、多方面发力,在生活点滴中做好教育引导、共同筑牢“防火墙”。
一方面,学校、家长等可以利用日常交流、课堂教育等契机,帮助孩子提升思辨能力,明辨梗之优劣。家长当以身作则,戒掉自己嘴边的网络烂梗,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也应着力上好“网络语言素养”这门课程,通过经典读物的浸润,在诗词歌赋、名家著作的熏陶中开启青少年体味语言魅力的大门,提升文化审美、厚植文字素养,增强对烂梗的“免疫力”。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如朗诵、写作比赛等,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从源头上遏制网络烂梗的滋生。相关平台也应当持续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在算法设计和技术优化层面,通过完善“青少年模式”等推送机制,实现精准化、定制化传播,为青少年推送积极健康的优质内容,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文化和文明传承的最重要载体。守护孩子们的纯真与美好,用规范、文明、优美的语言为广大青少年铺就健康成长之路,让他们“口中有光”“心里有爱”,真正学会尊重、理解与关爱他人,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2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