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一张模糊的烈士面庞,让十五万颗心同频跳动——记湖北黄冈一堂大别山精神“大思政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一张模糊的烈士面庞,让十五万颗心同频跳动——记湖北黄冈一堂大别山精神“大思政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2 03: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大屏幕上,突然“连线”到一位特殊的人物——黄冈师范学院校友、烈士操子凯。“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好啊!当这个特殊的‘连线’接通时,我心里其实挺不安的——因为我没法让你们看清我的样子。”

  画面中,烈士的身形挺拔、衣着清晰,面容却一片模糊。台下有人悄悄扭头,有人反复眨眼,有人擦拭眼角……低语声在体育馆内流动:为什么,他的脸是模糊的?

  原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莫说一张照片,就连一张完整的纸片都难以存留。“我这一生,从读书到革命,直至最后倒下,未能留下一张清晰的影像。这是我深藏心底的遗憾……”烈士的话语,通过AI技术与真人配音再现,一字一句,叩击人心。

  近日,在由湖北黄冈市委宣传部和黄冈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弘扬大别山精神“大思政课”的现场,这一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全场数千名身穿军训服的大一新生,以及通过镜头连接的全市大中小学校3900余名思政教师,高校、中职学校15万名学生,共同接受一场深沉的精神洗礼。

  “欢迎你们跨越千山万水,怀揣着梦想与期待,从五湖四海会聚到英雄的大别山、红色的热土——黄冈!”声音回荡在黄冈师范学院体育馆内,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湖北省大别山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夏慧的深情开场,将所有人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却信念如山的年代。

  巍巍大别山,浩浩长江水。黄冈曾是“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的革命热土,谱写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壮烈史诗。

  正如歌词中所写:“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光辉融进,融进祖国的星座……”操子凯,不过是千千万万烈士中的一员。据统计,革命年代黄冈有44万儿女壮烈牺牲,仅有5.3万余人登记在册,而留下照片的,更是寥寥。

  “同学们看了九三阅兵吗?”“战旗方阵有多少面飘扬的旗帜?”“你们知道哪些战旗与大别山走出的人民军队相关吗?”夏慧适时发问,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

  九三阅兵受阅的女子民兵代表谈颖坚定地说:“我们要将阅兵中所感受到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融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黄冈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2501班学生冉平感慨:“我们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是强国征程的尖兵连。我们应接过这份精神火种,使之在时代长河中不息燃烧、永续光芒。”

  “每当回望那段烽火岁月,大别山精神令我热血沸腾,更感传承重任在肩!”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精神宣讲团团长甘洪瑶说,课堂上,校友操子凯烈士“嘱托”我们,“课堂上多学一点知识,将来就能多为社会作一点贡献;心里多装一点家国,就不会在人生路上迷了方向。”我们要以脚步丈量山河,将精神火种播撒在校园晨读声里、社区烟火巷陌中、乡村振兴热土上。

  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陈向军介绍,数十年来,学校始终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弘扬大别山红色文化。组建鄂豫皖苏区革命史研究团队,牵头成立湖北省大别山精神研究会,创办“大别山红色文化论坛”学术会议品牌,排演黄梅戏音乐剧《霜天红烛》,推动大别山红色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同时,学校还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挖掘大别山红色文化在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文旅融合等方面的价值,让研究成果写在大地山河上。

  这是一堂让人热血沸腾的“开学第一课”,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信念传递。黄冈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挖掘大别山精神的时代内涵,打造更多深入心灵、触动灵魂的精品思政课,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光芒。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2日 04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