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王珩(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委书记)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发表的《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文章,深刻回答了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义、内涵、要求、完善路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提供了行动指南。当前,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全面深化,并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度整合。对内而言,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与中国式现代化形成良性互动;对外来看,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外向延展,深度契合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诉求,在稳定全球经济、完善全球治理、驱动可持续发展进程等方面彰显重要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前行,促进经贸合作、治理协同、普惠包容,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广阔前景。
1.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作为对世界经济贡献最大的经济体,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构建提供了关键动力和广阔前景。
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先,新发展格局为开放型世界经济构筑坚实支撑。新发展格局既是调和国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内在要求,也是协调我国与他国经贸关系的关键路径。对内,依托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释放内需潜力、优化供给结构、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对外,依托国内市场的创新活力与规模效应,更高质量融入全球分工合作网络,反对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夯实基础。其次,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搭建平台。二者深度契合,通过降低区域间的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推动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这不仅为合作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促使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得以重新整合与延伸,形成更为紧密且多元的国际经济合作网络。最后,新发展格局与开放型经济共塑影响深远。密切的经贸往来和利益纽带为国际规则协商、多边机制运作提供了共同利益基础,保障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稳步推进。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等的跨境流动,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接触、理解与合作的桥梁,为文化传播、思想碰撞及科教合作提供广泛直接的渠道,滋养开放文明的交流活力。“十四五”期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既彰显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成效,也印证了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蓬勃生命力。
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聚焦高质量发展关键领域协同发力。第一,筑牢国内大循环根基,为开放型经济固本赋能。可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等手段激活消费动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壁垒,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从而巩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基础。第二,高质量融入全球分工,为开放型经济立标拓界。要建设好、发展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先行先试,打造对外开放新标杆,并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第三,拓展互利共赢合作空间,为开放型经济聚势蓄力。要优化区域经贸合作布局,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现有自贸协定,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及市场对接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促进发展机遇共享,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开放、稳定、安全与畅通。第四,优化跨境要素流动环境,为开放型经济畅通脉络。持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切实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以增强吸引力,便利人员国际往来,促进知识、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
2.以制度型开放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践行全球治理倡议,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要持续推进制度型开放,形成治理协同的制度动力,规范经贸合作的运行秩序,搭建文明互鉴的对话框架。
以制度型开放推进深层次改革,塑造全球治理新生态。首先,制度型开放为治理协同提供基础支撑。制度型开放强调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对接与融合,它超越了传统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更注重从制度层面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形成统一、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其次,治理协同推动全球治理迈向公平正义。一方面,公平透明的国际规则为全球经贸活动设立统一标尺,有效约束市场垄断等扭曲行为,降低交易成本与政策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全球治理机制为不同文明和价值体系提供制度化的对话平台,超越文明隔阂,让不同文明在相互尊重中表达诉求、交流互鉴,推动全球治理从西方主导转向多元共治、从权力博弈转向规则共识。规范化的经贸秩序减少了因规则缺失引发的贸易摩擦与发展失衡,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制度化的文明对话框架则通过规则凝聚价值共识,为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奠定合作基础。最后,中国实践印证制度型开放的治理价值。当前,我国推动“一带一路”规则标准联通、引领全球数字与绿色金融规则讨论、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实践,正是以制度型开放激活治理协同、实现国际正义的切实行动。唯有持续强化这一制度动力,才能构建真正包容、普惠、可持续的全球治理新生态。
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持续推进制度型开放水平的提升。第一,推动规则双向互动,提升制度型开放的适配性。既要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市场监管、知识产权、数据流动等领域深化国内改革,通过自贸试验区压力测试,在立足国情的同时与国际接轨;也要将国内成熟经验转化为国际规则提案,在数字经济、供应链安全等新兴领域引领磋商合作,实现从“适应规则”到“共创规则”的转变。第二,筑牢营商环境根基,增强制度型开放的吸引力。全面落实外商投资保护相关法规,保障各类主体公平竞争。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提升执法公信力。加强对外开放政策的宣传与解读,通过稳定政策预期,让全球投资者愿来、能留、善发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合作成效。第三,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拓展制度型开放的影响力。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在投资准入、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等领域开展突破性试点。依托链博会、进博会、服贸会等国家级平台,推动全球要素资源高效对接,让平台成为展示制度型开放成效、凝聚国际共识的重要窗口。第四,赋能伙伴共同发展,彰显制度型开放的包容性。将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缺口、技术鸿沟等议题纳入核心议程,通过规则设计引导资源定向流动,使制度红利切实转化为普惠发展动能。
3.以开放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增强各国发展动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高水平对外开放,应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明确开放经济的发展方向,凝聚开放治理的规则共识。
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绘就民生普惠新图景。首先,为经贸合作注入民生内核。不同文明蕴含着共同的民生追求,为经贸往来指明了价值方向,即以民生改善为核心推动国际经贸合作。它引导产业链布局时兼顾就业机会的均衡分配,贸易往来中注重基本需求的保障供给,在投资合作领域聚焦公共服务的能力提升,让经贸活动始终围绕人的发展展开。其次,为治理协同夯实民意基础。全球治理改革的深层动力,源于不同文明对公平、普惠的共同追求。文明互鉴推动世界在资源分配中兼顾发展中国家的基本需求,在标准制定中包容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条件,在风险应对中优先保障困难群体的权益,让治理协同始终以民生为本。再次,转化为民生实效。推动技术共享向减贫、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促使政策协调聚焦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保障,使共同发展从理念变为每个家庭可触摸的生活改善。例如,国际合作中的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为当地创造税收、带动就业,让不同国家民众切实感受到文明互鉴与合作的获得感。
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以民生普惠为纽带。第一,通过开放产业合作激活民生潜能。在产业对外开放布局中,结合不同文明的产业特色与民生需求,打造融合性产业集群,既传承文明技艺,又创造就业岗位,让产业开放成为文明互鉴与民生改善的结合点。第二,通过开放创新网络融合民生智慧。构建跨国界的创新合作网络,聚焦民生领域的共性难题,汇聚不同文明的创新思路,整合不同文明中适应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开展联合研究与技术攻关,让开放的创新网络成为融合多元文明智慧解决民生问题的平台。第三,通过开放金融合作助力民生项目。创新金融对外开放模式,引导国际金融资源向民生项目倾斜,建立专项合作基金,支持既能体现当地文明特质,又能切实改善民众生活的项目,以金融促进文明传承与民生改善。第四,通过开放人才交流增进民意共识。扩大人才对外开放与交流的范围,鼓励民生领域专业人才分享民生服务经验,增进对彼此民生理念与实践的理解,让人才开放成为促进文明互鉴、优化民生服务的桥梁。
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需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