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全方位、多维度地认识与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论》简评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全方位、多维度地认识与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论》简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2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图书评介】

  作者:赵庆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入中国,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迅速传播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已走过漫长历程。这一过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对近现代中国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张越教授主编三卷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全方位考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深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系列重大历史理论问题,是目前最为系统全面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成果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回顾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的研究成果渐次出现,研究内容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史家如何致力于将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史学各家观点之异同、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理论上的对立和斗争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论》则多方位扩展研究视野,如作者所言,“关照史料与理论、学术与现实等层面的互动关系,力图立体呈现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学术语境、研究路径与成果评价、域外影响与本土诉求、著述动机与学者心路、学术争议与思想流变、史家谱系与人际关系等复杂面貌”,不仅拓宽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范围,多方面多层次反映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发展,而且努力打通史学史与政治史、革命史等领域,着力还原时代背景和语境,揭示史学与时代的密切关联互动,凸显马克思主义史学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生动勾勒出众多马克思主义史家的真实形象。如书中对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著述缘起的分析、对社会史论战中不同观点的本土与域外特质的阐发、对马克思主义史家内部观点分歧的追溯、对根据地编纂历史教科书和开展历史教育情况的阐述、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特质的比较和审视、对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确立时期历史学学科建设情况的考察、对新的史学研究机构设置和学术刊物创办情况的论述等,都彰显了研究深度,且多有创见和新意。

  在全面阐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面貌的基础上,如何认识和评价其历史地位成为关键问题。该书坚持守正创新,强调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探讨中国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以明确中国革命方向的现实目的、构建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相结合以展现中国史学宏大叙事研究模式的双重特征,指出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地位必须充分考量这些,“既不能为了突出其现实诉求而弱化其学术内涵,也不能只注重其学术权重而忽视其现实旨归”。例如该书考察了郭沫若为“考验辩证唯物论的适应度”而进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初衷和过程、社会史论战后何干之与翦伯赞等学者对社会史论战中出现的公式化倾向的批评、抗战期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形成中各种不同意见的交锋、新中国成立后范文澜等学者对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存在问题的反思等,深入阐发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努力中成长起来的实际过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学术史的系统阐述,作者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以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判定,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论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理支持,而这一社会性质成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事实则证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理论认识的科学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话语之源。用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历史相结合阐释中国历史问题,形成了中国古史分期、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理论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长时期、大范围的激烈争论,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成为释读这些历史理论问题的根本指引。该书110余万字的篇幅主要是纵向论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过程,又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对古史分期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等马克思主义史学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横向专题研究,从这些问题形成发展的来龙去脉、各种学术观点背后的时代与学术语境、不同观点间的对峙与交锋、各种认识的理论价值与当代启示等方面做了深入剖析,揭示各种观点分歧背后的影响因素。全书力图从史料、理论和时代三个维度综合考察,用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学理分析,纠正了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和评价中存在的误区。

  总之,这部著作全方位、多维度地解读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过程、时代价值和历史作用,对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探索意义。当然从内容上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论》纵向论述的下限大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过多涉及其在改革开放后的基本走向,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一些重大历史理论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期待作者在后续的研究中对这些方面进一步充实和加强。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2日 14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