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赏月诗词的科学性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赏月诗词的科学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9-26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谈文绎史】

  作者:朱美禄(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秋佳节,人们除了吃月饼之外,赏月也是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这一天的月亮自然是审美对象、情感载体,其实,在古人的一些赏月诗词里,还蕴含了科学之思。

  最早指出古代诗词中蕴含有科学性的是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王国维认为,辛弃疾展开丰富的想象,悟出了月轮环绕地球运行的道理,与科学家的见解相一致。地球可以分为东半球与西半球,这边的人看到月亮转过去了,那边的人看到月亮才升起来,辛弃疾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正是对地球背面世界的想象。

  有道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中国人不乏对月亮生于海上的视觉认知。但是辛弃疾否定了这种说法,明确指出“谓经海底问无由”,他认为月亮悬浮于地外太空,所以有“天外空汗漫”的陈述。为什么月亮会悬浮于地外太空呢?今天,我们知道这是因为地球引力作用,使得月亮不即不离,忠实地绕着地球运转,但辛弃疾发出了“飞镜无根谁系”的疑问,可见他囿于时代,认知也有局限。

  我们知道,宇宙天体中并没有统一的时间,天上人间确实存在时间的差异。譬如,据天文学家测算,月球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一个月。有趣的是,这种意识在古人的诗词中也有所体现。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说:“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清人杨芳灿说:“今夕何年,皓月当头,停杯问之。”易顺鼎也说:“天上今夕是何年,人间今夕是何夕。”可见天上人间存在时间差异乃古人的共识。这种时间差异在古代小说中有更为生动夸张的表述。《幽明录》中显示:“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西游记》中说:“天上一日,就是下界一年。”

  苏轼还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高处不胜寒”之说,很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气温就会下降大约6摄氏度。正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古人以此来推断高不可测的月亮的温度,可谓歪打正着。现在我们知道,月球夜晚温度可降至零下170℃左右,但因为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可达300℃。

  在中秋诗词中,文人对月亮与潮汐的关联也有所思考。关于潮汐,古人知之不多,“或言如橐籥翕张,或言如人气呼吸,或言海出处,皆无经据。”这种理解掺杂了想象与神话因素,显得荒诞不经。南宋史达祖破除了这种话术,他在《满江红·中秋夜潮》一词中说:“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也就是说,百川归海,潮汐的起落与月圆月缺大有关系,他所谓的“斗成双绝”,指的是中秋月与中秋潮堪称双绝美景。俞安道则在《海潮图序》中说:“望已前为夜潮,望已后为昼潮。”也就是八月十五之前,夜晚涨潮;八月十五之后,则白天涨潮。至于海潮之壮美,不是身临其境者难有切实的感受,故不妨引用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观潮》中的文字加以说明:“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是形成潮汐的直接原因。就空间而言,由于地球各点与月球距离不同,正对月球的区域受引力较强,海水被“拉”向月球方向形成涨潮;背对月球的区域因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作用,海水外“甩”也形成涨潮。就时间而言,每月朔日与望日时,太阳、地球、月亮呈一条直线,引力叠加,潮差最大;而上弦月和下弦月之时,太阳、地球、月亮呈三角形排列,引力部分抵消,潮差最小。

  地球上除了中华文明之外,还有其他的文明,不同的文明对中秋节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清代黄遵宪在《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中写道:“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泰西纪历二千年,祇作寻常数圆缺。”世人分享了同一个月亮的光辉,但由于文化不同,中国人的中秋节在西方人眼里不过是一个普通日子罢了。这几句诗虽然简短,却具有现代性与世界眼光,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科学性呢?

  关于科学的定义很多,质而言之,就是通过系统性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索自然、社会及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与方法论,并具有实证性与可检验性的特点。在中国古代的这些中秋赏月诗词中,无疑包含丰富的文学性,但仔细揣摩,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科学性。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6日 16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