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刘晓艺(山东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王东泽(博士研究生)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文化基因。在中国古典诗歌外译中,恰切地使用异化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展现我国文化风采、语言特色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与异化翻译法相对应的归化翻译法,是国外翻译界常用的翻译策略。过去百年间,西方汉学家以“归化”中国文本为美,尤其体现在对中国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这种翻译法不仅表现在词汇的选择上,而且从语法到概念、从章句到篇目无处不在。
使用异化翻译来处理中国古典诗歌,能够更有效地传达中华经典中的历史、哲学、民俗等文化信息,在目标读者心中唤起相似的文化情感。中国译者以异化翻译法翻译本国文学作品的做法,不仅表达了译者对母国文化的尊重,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自身的审美风格与艺术特色。异化翻译法不对目标语文化亦步亦趋,这对于目标文化的阅读者来说,并非拂逆、扫兴,而是一种忠实的文化态度,反而能够使外国读者感受到中华经典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异化翻译策略对建构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但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文化自信不等同于排他,而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展开文化对话与交流。第二,异化翻译法不是一种僵化的方法论,出于尊重经典的原则,译者更需灵活、巧妙地择词布句,以实现对经典的神韵还原。
异化翻译法适用于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在中国古典诗歌外译中,异化法强调保持原诗的韵律、节奏和典故,力求还原诗的艺术形式与审美意境。异化法之所以特别适合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注重还原固定形式。古诗词中的近体诗,如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皆有固定格律,非近体的古典诗歌,也都至少具有韵律方面的固定形式。异化法译文不变乱、不篡改原诗格律,尊重原诗形式,最大程度保持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第二,强调意境与意象。古诗词的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幽微,译者尽量贴合原作意象,使译文传达相似的韵致。第三,对象征不作模糊处理。古诗词善用象征表情达意,异化法不吝篇幅,必将象征在源语文化中的上下文交代清晰,使原诗的思想性与文学性双美兼呈。第四,事典和语典的精准还原。古典诗歌内涵丰富,往往具备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多重文化内涵。异化法翻译切析事典和语典,完整传达原作与历史掌故的互文。第五,涵泳文字的多义性。古诗词常使用多义性文字,诗句具有被多层次解读的可能。异化法译者涵泳其间,再现原诗的复义和多维。第六,尊重原作修辞。对古典诗歌的对仗、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异化法保持尊重,追求在修辞效果上与原作的神似。
对于韵体的翻译,许多前辈名家曾提出过宝贵意见。林纾曾说:“存其旨而易其辞,本意并不亡失。”刘半农认为,诗歌翻译感情重于意义,要力求得到原作的精神。茅盾在谈到翻译工作者的条件和修养时,曾强调原作或原诗的神韵为第一要义,并提出要把文学翻译工作提高到艺术创造的水平。郭沫若认为,诗歌翻译要不失“风韵”,“即使字义有失而风韵能穿,尚不失为佳品”。要在译作中保持住“诗的风味”,就需要译者本人具有诗心、懂得诗法——这就又回归到尊重中国古典诗歌的范式性特色的原则上了。
异化翻译法宜表现富有中国诗学特色的语言组织,可以使中国古典诗歌以外语文本的形式流传。成功的中国古典诗歌异化翻译,是译者在尊重原作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再现,传达了中国古典审美及传统价值。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7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