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湖北宜都大力推进水权改革——从有水难用到靠水致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湖北宜都大力推进水权改革——从有水难用到靠水致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08 02: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光明日报通讯员 黎文来

  “为抢那点水,扯皮干架是常事,我的鱼也跟着遭了殃。”在湖北省宜都市松木坪镇茶元寺村,养鱼大户付纯喜往年一提到养鱼用水就犯愁。他承包的堰塘里养着鱼,可田里等着农业用水的乡亲们更着急。付纯喜心里有个大大的问号:村里有堰塘100多口,水不算少,咋就能年年为水闹得鸡飞狗跳?

  付纯喜的烦心事,在宜都这个有着8597口堰塘的“千塘之市”并非个例。

  “2018年最恼火,村里光为抢水扯皮的事就搞了快300起!”茶元寺村党总支书记郑全方提起当年直摇头。

  其实,为了解开堰塘有水难用这个死结,宜都人摸索了20多年。从2004年首创“受益户共有制”确权明责,到2014年实现用水“分户计量”,再到2023年建成水权交易平台……软制度没少出,硬功夫也下了不少——通过清淤疏浚,打通农田“毛细血管”,堰塘缺水、水质差、渗漏的老大难问题逐步缓解,可抢水纠纷仍不见少。

  “硬件跟上了,根子还在用水管水上。”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刘建华一语中的,“好水来之不易,咱得用最‘走心’的法子把它管好用好。”

  转机出现在2024年。宜都入选全国首批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一套创新的方案应运而生:所有权归集体,用水权赋农户,经营权放市场。短短数月,全市8000多口堰塘领到了“用水权证”。《宜都市农业用水权回购方案》紧随其后,为水的市场化流转铺平了道路。

  在茶元寺村,改革的办法迅速“浸润”了146口堰塘。村集体按“水随田走”,将用水权清清楚楚地“分”给了727户农户。

  每年三月,村里就忙活起来:依据堰塘最大库容和雨季补水量,在守住30%生态“保命水”红线的基础上,给每家每户核出精准的亩均用水指标。这样一来,谁都没了意见。

  这还不算,村集体按一定的价格,把农户手里富余的“水票”收上来,再统一“卖”给种粮大户等“需水户”。“当然,村民的生活用水不占这个用水指标。”郑全方补充道。

  “喏,你看,种粮大户周波刚买了100方水浇地,花了60块。申请、交钱、用水,几分钟搞定。”村干部曾林丹划拉着手机屏幕,在中国水权交易平台的App上展示一笔新鲜出炉的交易。“年纪大的叔伯阿姨玩不转手机咋办?不打紧。一个电话打到村里,我们立马帮忙办妥。”曾林丹笑着补充。

  堰塘日常管护交给了村民小组长,他们有了新头衔——堰长。集中取水时,堰长往塘边一站进行监督。“一碗水端平,大家心里才敞亮。”郑全方道出管理的关键。

  清水淌进田,也“流”出了真金白银。今年,茶元寺村靠卖水权增收5.6万元,更以水权作抵押,贷来50万元“金融活水”,用于堰塘维护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这下,付纯喜的眉头彻底舒展了。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凭着自家2.4亩鱼塘的水权证,他轻轻松松贷到了2万元,盘算着扩大养殖规模,“这下,水和钱,都不愁喽!”

  茶元寺村这一塘清水,是宜都水权改革的生动注脚。截至目前,宜都堰塘灌溉用水权交易已突破3300单,流转“活水”70万立方米。流向阡陌田畴的堰塘清水,正绘就一幅生态和谐、乡村善治的新画卷。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8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