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学思】
作者:赵刚(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兼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又到高校开学时,我发现父母陪同孩子报到已成普遍现象,祖孙三代一起报到的也不在少数。这番景象,与恢复高考后头十年的报到现场完全不同。40多年的变迁,不仅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发展,更凸显出当代亲子关系、青年独立性培养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命题。
时代无论如何发展,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会变:就是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始终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亲属关系、亲朋关系等,而亲子关系作为其中持续时间最长、可信度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关系,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孩子长大成人、步入大学,虽然亲子间的物理距离渐远,但数字技术却让彼此能保持即时快捷的联系。若家长仍以微信、视频等方式对孩子实施“全程监控”,看似是关心,实则会阻碍孩子独立能力的养成。孩子上了大学,大学生亲子关系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家庭和高校共同探索科学的相处模式。
首先要了解亲子关系的本质。好的亲子关系是从“管”到“放”的过程,可以助力孩子成为对国家、对家庭有价值的社会人。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孩子是你生的,最终是这个社会的,默默地看着孩子往前走,不必追。”对于大学生群体,家长应遵循“重目标、少干预”的原则,从“控制者”转变为“协助者”,学会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为其独立发展留出空间。
确立开放与平等的亲子互动关系。进入大学后,学生主观上渴望摆脱对长辈的依赖,客观上与家长分隔两地,如果家长仍坚持每日通话视频,介入孩子的日常琐事,将会严重削弱孩子的自主意识与社会能力。此时,家长要以开明、开放、尊重、包容的态度,与孩子构建新型的亲子关系,以“逐步放手、保持耐心、平等交流”为原则,让孩子在实践中试错、纠错,这是其成人成才的必经之路。
改善亲子交流方式。与未成年阶段朝夕相处的亲子关系相比,大学生亲子交流主要依赖通信工具。科学的方法是设定固定的交流时间,随孩子适应程度逐步降低频率。从入学初期的每日沟通,过渡到一周一次,再到半月或一月一次,以此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思维。交流时,家长应从“主动提问”转向“耐心倾听”,适度表达观点,更多引导孩子自主思考,关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如今的孩子,自出生就置身于互联网、数字化时代,如果家长仍沿用自身成长中的教育模式,或坚持“绝对服从”的传统观念,容易引发亲子矛盾。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十分必要:一是交流前先思考,提出有实际意义的问题,避免随口闲聊;二是沟通的话题要具体,杜绝“搞好同学关系”“好好学习”这类空洞的叮嘱;三是运用多种形式沟通,若孩子喜欢音乐可分享优质歌曲,若热爱体育可围绕赛事展开讨论,以共情拉近距离;四是调整关注内容,相比于学习成绩,多关注学生生活态度与生活能力。
重视家校合作。通信工具打破了沟通的壁垒,少子化的家庭背景下对孩子的关注度提升,这些因素使得家长与学校教师、辅导员之间建立教育伙伴关系成为可能。家长应及时听取老师对孩子职业发展、身心健康、生活问题的建议和意见。一些大学尝试建立大学生家委会、家长群,我认为这是新时代的新需求,这是数字化时代的便利之举,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孩子进入大学,意味着亲子关系进入新阶段,需要家长以新的理念和方式经营。优质的亲子关系胜过万千说教,这需要家长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优化相处模式,为孩子未来走向职场、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与家庭基石。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