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大别山秋色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大别山秋色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0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谢克强(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

  秋日,回大别山

  是的,我答应过大别山的风,也答应过大别山的雨,秋日我会回大别山看看。

  也许是深爱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也许是深爱这里的山这里的水,也许是深爱着这里的风这里的雨。总之,我会在秋日的金黄中,回到这有山有水、有风有雨的土地。

  这不,秋日的山金灿灿地黄了,除了一树树黄叶掩映的柿子、板栗、核桃,还有溪水两岸一层层梯田里泛黄的稻谷,峡谷沟涧山坡上亮灿灿的玉米;还有绝壁悬崖上采药的身影,果林里忙着采摘的欢歌笑语;以及岁月在盘山公路留下奔腾的车辙、夜色苍茫里一盏盏灯火烛照的希望与憧憬……

  当然,秋日回大别山,不只是回来看看秋日大别山丰收的图景,我更想看看那些用汗水与智慧日日夜夜描绘秋色的父老乡亲,与他们拉一拉家常:回忆当年烽火烟云里的红色,说说今日漫山遍野的黄色,畅想一下明天辉煌的五颜六色!

大别山秋色

插图:郭红松

  风,穿过秋天的风

  一场秋雨过后,起风了。

  这从季节深处吹来的风,徐徐缓缓,不紧不慢,一路吹来,不仅将天空吹得旷阔湛蓝,也把空气吹得纯净清新,又将山涧的溪水吹得透明晶亮,就连山上的石头也被吹得酥酥发软……

  风,穿过秋天,还在吹着。

  风,穿过秋天的风,鼓荡色彩与声音的喧哗。

  这不,先前村前屋后吵得人躁动不安的蝉声被吹灭了,田头地垄贮满期待的豆荚被风吹开了,垂挂枝头、欲与风喃喃细语诉说离情别意的柿子笑了,而刚才还漫步山下河岸的黑山羊,这会儿也追着风,捡拾季节的欢乐……

  风,还在吹着。它知道该怎样把大别山的秋天吹得绚丽多彩。

  但我还是有点担心,这风,会不会将那洒落一地欢庆丰收的笑声、那铺满山路有意无意丈量岁月的脚印,以及村村寨寨的有滋有味日子升起的炊烟,一一吹远……

  大别山秋色

  远来的秋风匆匆赶来,掠过大别山,像是打翻了天地的调色盘。秋风仿佛在轻轻地涂抹。

  风掠过柿林,柿子红了,宛如一盏盏小灯笼,挂满了枝丫。这风里,轻轻摇晃的小小灯笼,是不是秋日在给人间报告甜蜜而炽热的喜讯?葡萄紫了,颗颗饱满圆润,藏在翠绿的叶间,似被遗落的紫水晶,在风的吹拂下,闪烁迷人的光泽。板栗最是耐不住寂寞,不等风轻轻一吻,就“啪”的一声裂开,露出棕褐油亮的果实,仿佛向人们炫耀它的结实与丰满。

  溪畔的稻子黄了,一大片金黄追着一大片金黄随风翻涌,那金色的海浪该是大地最慷慨的馈赠;而低垂的稻穗弥漫的清香,似在向土地诉说着汗水的哺育。离溪畔不远的山坡上,茯苓白了,羞涩地躺在松软的泥土中,似是沉睡的精灵,等待着人们去惊醒它们的迷梦。

  秋风匆匆拂过山林,轻轻涂抹着树叶;有的树叶涂红了,有的树叶抹黄了,有的树叶涂紫了……山间的溪流潺潺,倒映着这五彩斑斓的秋色,清澈而灵动。偶有几只鸟儿掠过,留下清脆的鸣叫,为这静谧的秋色增添了几分生机。

  大别山的秋,是色彩的盛宴,是丰收的欢歌,更是一幅浑然天成的绝美画卷,让人沉醉,美不胜收。

  桃花冲红叶节

  桃花冲的秋天,色彩是明快的、澄净的。特别是霜降之后,那些枫树、乌桕、柿子树、黄栌树的叶子,仿佛衔着对春的怀念、对夏的眷恋,从鹅黄而嫩绿,从苍翠到火红,留在秋的遒劲的枝头。

  一时间,一片又一片的红叶,以万山红遍的意象,红了自己,也美了秋天。

  是啊,一树树红叶,凌风而舞,身披红色霓裳,粲然而笑。瞧她美滋滋的样子,不知是凝聚最后的精力追逐阳光的梦想,还是让热血充盈每一丝叶脉,孕育火红的希望?

  是啊,一树树红叶,色彩斑斓,烙印岁月沧桑,默默无语。瞧她无怨无悔的情态,不知是以她特有的赤诚萦绕岁月的过往,还是以色泽分明袒露生命的质朴与厚重?

  秋意浓浓红叶情。一树树红叶,一树树色泽分明、色彩斑斓的红叶,闪烁着热情的光芒,宛如季节的请柬,声情并茂,诚邀天下游人。

  此刻,我正漫步在桃花冲。

  红色,成为桃花冲这个季节的主旋律,刹那间染透了桃花冲的山谷与沟涧。是啊,谁的骨子里不怀有一种对自然的虔敬心情呢?当胸中的激情被漫山遍野的红叶点燃时,我迫不及待地停下步来,站在一片火红间,将漫山遍野的红叶慢慢品读,慢慢翻阅,慢慢读懂它的唯美;然后随手采摘一片红叶,夹在我随身带来的一部诗集里,藏在无边的记忆深处。

  只因,漫山遍野的红叶,点燃我诗的眼睛。

  秋日,在稻田

  远来的风,徐徐缓缓吹拂一望无际的稻田,一株挨着一株的稻穗在风里轻轻飘摇,漾起一层一层金色的稻浪,让人感觉秋日稻田一种朴实素雅的美。

  我就站在这片以“袁夫”命名的稻田里,站在漾起的稻浪之间,听风轻轻拂过一株株饱满的稻穗,不知悄悄说着什么……

  风没有告诉我,稻穗也没有告诉我,只好任由我猜——

  是说这片原本寂寂无名的稻田为何有了自己的名字,还是说那位名校高才生、公司高管,因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感到疲惫不堪而毅然离开喧嚣的城市,回到故土当了一名乡野农夫?是说这位乡野农夫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农夫,而是新一代的新农夫,还是说他决意摒弃传统的耕作思维,甄选国家一级稻种、推行稻鸭共养模式、引进生物灭虫技术、改良耕作方式,要种就种天然健康的大米?是说他不满足仅有一个田园梦,还是说他将一片农田打造成四季变换的风景,构成乡间另一种美学,让远来的人们欣赏?

  是的,我就是特意远来观赏这稻田秋景的。这不,当我站在稻田里,不仅仅是用眼睛欣赏这乡村的另一种美学,更是在用脚步丈量稻田秋日丰收的喜悦!

  落果

  我来时,大别山正是秋天。

  秋日,大别山一隅的山坡上,长满一棵棵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板栗树。

  走进板栗树林,只见满地落叶里,藏着几颗落下的板栗果,像是瞪着眼睛望着我。

  别看这几个刺球现在藏在落叶里,可它们曾经骄傲地缀满枝头,缀满骄傲与自豪。

  暮春开花,夏日结果,这些缀满枝头的刺球啊,到了秋天,那深藏不露的喜悦,让包裹的板栗止不住笑裂了嘴。

  板栗无言地笑,让秋日也默默地笑了。

  就在秋日默默的笑声里,这几个刺球是不是告别了孤独与失望,默默选择从枝头离开,落在落叶的寂寞里……

  望着落叶里藏着的几颗落下的板栗果,我想:跌落,是一种回归,难道不也是一种开始吗?

  缄默的柿子

  秋日的柿子是朴实的,它一直默默悬挂在枝头,像一盏盏红灯笼,在风里轻轻摇晃。它知道,悬挂也是一种生存的姿势——不争不抢,不喧不嚷,只以沉甸甸的沉默,回应季节的询问。正是这种枝头的悬挂,才引来阳光的青睐和风雨的爱抚,才让它脸色红润、身姿丰满,有一种无须雕饰的、朴素而深沉的美。

  至于思念与欲望,统统在季节的嬗变中悄悄裹进岁月的等待里。它不似春花那般张扬,也不似夏果那般急切,只是静静地,让时间在体内酝酿甘甜,最终以甜蜜的汁液呈现。它兀自在枝头悬挂,不言不语,与早醒的霞光交换晨露,与晚落的星星对望长夜。它的红,是沉淀后的热烈;它的甜,是寂寞后的馈赠。

  纵然带一点野性,那也完全是山野赋予的——风霜磨砺过它的皮,雨水浸润过它的心,故而用不着撒野或故意卖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圆满。

  啊,你问它的心愿?其实和它诱人的笑容一样简单——只想有一双期待的手,轻轻地将它从枝头摘下,让它积蓄一生的甜蜜,在唇齿间融化,成为某个深秋里,最温柔的滋味。

  走进罗家畈

  从一个时空到另一个时空,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我恍恍然,如一朵随意的云飘落在罗家畈村。

  这是个天晴日朗的秋日,落山风追着我的脚步,拂过村头的枫叶,脆生生地笑着,温软地驱走罗家畈村的岑寂。我抬头一望,不想说枫叶红了,不想说柿子熟了,也不想说板栗也开口笑了;就想说说这罗家畈村里的村民,家家户户都忙着张罗迎接或送走四面八方的游客。

  是啊,我看见一批游客刚走,大袋小包装得鼓鼓囊囊,好像还要带走九资河流水的潺潺诗情、枫叶漫山红遍的款款画意,以及罗家畈缕缕炊烟的淡泊与温馨。

  可像我这样刚来的游客,一下车就打开行囊,恨不得将旅途疲惫与烦恼抖落得干干净净,好拾起一枚枚游走的记忆,打包一袋袋丰硕的收获。

  我来到这里,原始的渴望催促我去挑选这里的名优特产。于是,从触摸一颗茯苓开始,我触摸到罗家畈的成熟;从触摸一颗天麻开始,我触摸到罗家畈的道地;从触摸一粒黄精开始,我触摸到罗家畈的精心;从触摸一块白及开始,我触摸到罗家畈的喜悦……

  而这一切都散发着难以抵挡的热情与吸引力。这不,当我在罗家畈道地药材交易市场和许多游客一样,在游走、品尝、交易中,目不暇接,兴奋异常。

  于是,我鉴赏、我选择、我收藏……

  金秋,熟透的葡萄

  这是一个迟到的秋天,一路的惆怅被风吹散了。我兴致勃勃地徜徉在这片葡萄园里,走在一排排葡萄架下,只见那错落有致的根系,那苍劲曲折的藤蔓,那从叶子缝隙垂下来的、绿得像翡翠、紫得似玛瑙的一串串葡萄,撑起一个香甜且多汁的秋天。而这熟透的香甜与多汁,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汗水的凝重、泥土的质朴、阳光雨露的青睐啊!

  这时,葡萄园主告诉我:金风来临的时候,枝头有些酸涩的果粒便将自己的秘密藏在心里,然后在秋日炯炯的目光和我的仰视中慢慢低垂着头,低成晶莹剔透、紫中透亮的一颗颗紫红的珍珠。说着,他从葡萄架上摘下一串紫葡萄递给我。

  我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只从葡萄串里选择了一颗又大又亮的紫葡萄。看着这颗珍珠样透亮的紫葡萄,我想得更多的不是如何品尝它;而是在想这颗透亮的紫葡萄是如何经历了发芽、开花、孕育,然后结果的,它要经历多少白天和黑夜的爱抚,经历多少风吹雨打和朝阳夕照的亲吻啊!

  现在,我将这颗透亮的葡萄拿在手里,贪婪的目光照耀着这颗葡萄,可内心的思绪却早已深入它果肉的内部。于是,我轻轻剥开那层薄薄的皮,然后将葡萄放进嘴里,这才调动了我所有的生活经验,细细品尝这颗葡萄香甜之外的味道……

  太白湖白鹭

  这不是长在《诗经》里的蒹葭,而是长在太白湖岸的芦苇。只见这一袭素衣的芦苇,长长的衣袂舞起满袖清风,似有了遥远的梦意。

  就在我的瞩望与凝视中,一只白鹭飞了过来,垂下翅膀,落在一袭素衣的芦苇里。

  像淡去的夕照里飘来的一缕流云,或闪烁的波光迸出的一袅水影;远来的白鹭垂下翅膀,站在如诗如梦的芦苇里,引颈而立,又若有所思,轻轻梳理自己的羽毛。

  这时,夕光悄悄避开了风的追踪,蹑行于水上。湖水绿得更为深沉,默默无言,夕光亮得更加迷离,静静无语,独见湖光夕照里那一片毛羽的洁白,这不同于霜或雪颜色的洁白羽毛、这一种纯净柔和的白的羽毛,在碧水泱泱、蒹葭苍茫处白得格外亮丽,将太白湖的寂寞刻画得更加耀眼、醒目。

  对于时间来说,我与这只白鹭或许是偶然而短暂的相遇,但对于眼前碧水泱泱、蒹葭苍茫的太白湖来说,白鹭可不只是白鹭啊,而是一处风景。

  福白菊茶

  在我的味觉里,这福白菊茶其实就是一种敬意。

  不是吗,在这个被风吹得越来越瘦的秋天,当我将这朵大肥厚、花瓣玉白、花蕊深黄的福白菊泡进杯子的水里,白色的水似也在静静地开放,开成一片山野。

  岂止如此啊,甘醇的清香自白色的水底骤然升起,穿过尘世物质的喧嚣,将它蕴藏心底的心思说与我听……

  斟满茶杯。

  端在手中,看在眼里,真有点不忍心饮之。

  不只是福白菊呈现的花容之妩媚,亮灼我的眼,也不只是福白菊守望季节的承诺,摇曳我的心,只因福白菊水里复苏的生命所散发出的芳馨,那芳馨所散发出的质朴而缤纷、隽永而灵动的款款深情,让我不敢贸然触动。

  颔首微笑,我捧起茶杯,细斟慢品。

  细斟慢品,其实就是一个过程。说白了,无论喝或者品,无非就是让茶水从一个容器流入另一个容器的过程;但对于福白菊这种药膳佳肴、饮中极品来说,恐怕就不仅仅是从一个容器流入另一个容器的简单过程。

  其实,品茶的这个过程,品的是大自然无私的馈赠,喝的是福白菊隽永而灵动的款款深情。

  护林者

  又一个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薄雾,洒在这片葱郁的树林上。

  迎着第一缕阳光,他肩扛一把陈旧却又充满传奇色彩的猎枪,大步走进这片充满希望的绿色世界。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脚,却丝毫没有影响他前行的脚步。他沉稳地走着,倾听着树林中鸟儿的歌吟,感受着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在他明净而执着的眼睛里,这里每一棵树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用自己的方式与它们交流。当他轻轻抚摸着树干,就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感受着它们成长的力量。

  是的,这片葱郁的树林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这片土地记得,斧刃曾割裂月光,锯末雪掩埋过鸟鸣。

  后来,封山育林。父亲忙在他曾经伐木的地方,在树桩与树桩之间播撒忏悔的种子,并嘱咐他好好守护这片新生的树林。如今,他沿着父亲踉跄的足迹,将年轮的密码重新编织成一片树林;当曙光漫过新抽的枝丫,他终于读懂父亲临终前在树皮上刻下的符号——那不是伐木的标记,而是重生的图腾。

  由此,他将自己当成一棵树,站在树林里,一任黑色的衣襟包裹忠诚与责任;未经梳理的头发蓬松着压住季节的额角;宽厚的嘴唇上,浓眉下,洞开的枪口始终警惕着,不仅细心捕捉每一丝野火的气息,更要洞悉拦截每一双伸向树枝的手,守护着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希望!

  是的。他是伐木者的后裔,也是狩猎者的后裔。曾经,祖父扛着猎枪穿梭于山林之间,那猎枪,曾是狩猎的利器,夺走多少野兽的生命。父亲也曾挥舞着斧头,在山林中砍伐,让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变得满目疮痍。

  然而,时光流转,如今的他,却用祖父狩猎的猎枪,守护着父亲砍伐后又重新栽上的充满活力的树林。那猎枪,已不再是杀戮的工具,而是成了守护山林的象征。

  坐在绿皮火车上

  列车在山间穿行着,缓缓地穿行着。

  坐在行进列车打开的窗口下,我朝窗外远远望去——

  路旁的树追着列车在跑,树下盛开的野花以及落在花蕊上的蜜蜂追着列车在跑,不远处盘山公路上,甲壳虫似的汽车追着列车在跑,盘山公路边的村庄追着列车在跑,村庄上空的太阳也追着列车在跑。

  骤然,列车穿过一座隧道,又奔驰在一座大桥上。一时间,隧道外嶙峋峭壁和奔流在桥下一往无前的水也急忙追着列车在跑。

  到站了。列车缓缓停了下来,我看见那个坐在车窗旁喜不自禁眺望窗外风景的人,这会儿正背着沉重的背囊,悄然下车,消失在那些挑着担子背着背篓出站的人流中……

  绿皮火车,作为某种象征与背景,早已以其缓慢的节奏渲染一个时代的谢幕。然而作为高铁时代的一个另类,它依然以公益的形式开行在大别山区,以方便沿线群众出行。所以沿线群众说,这绿皮火车是方便车,更是扶贫车。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0日 1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