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齐白石照相记》散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齐白石照相记》散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1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著书者说】

  作者:齐凯(梅兰芳、齐白石研究学者)

  在《齐白石照相记》一书付梓前,似乎无人系统地研究过齐白石的照相问题,我之所以为之,盖因发现其中别有洞天。比如说,他生活朴素,却留下诸多照片;他很少张罗照相,但在家宅中多次被拍;他不善社交,但从1920年开始,就与外国人士时有往来。有人觉得照相技术作为舶来品,与“老夫子”齐白石关系不大,起码他并不热衷于此,况且他曾多次声明“不照相”。但是,他与同时代的画家相比,照片既多又并未显露不喜照相的表情。齐白石的文艺作品生活气息已是扑面而来,而照片似乎能更为直观地体现他个人的成长路径、性格与艺术追求——一个农家出身、木匠起家、画像谋生,最终成为人们熟知的艺术家的过程。此外,通过大量挖掘、比对文献,《齐白石照相记》还纠正了一些以讹传讹的错误和误读。

《齐白石照相记》散记

《齐白石照相记》

齐凯 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齐白石名气实在太大,仿佛离我们很近,而其实他生于同治二年(1863),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因其得享高寿(虚岁95),晚年留下了大量照片,大众对他的形象并不陌生。小书《齐白石照相记》,收录的主要是大众不太熟悉的照片,比如1935年郑景康拜访齐白石拍下的12张照片。在此之后,齐白石挂出了告示:“凡与我照相、画像者,彼此爱惜光阴,今后概不招待。”个中原委,小书已作考证说明,盖是由于友人照相需以画作回报、齐白石认为不对等所致。

  写齐白石“照相记”,一是需要交代照片中的内容,二是得说说照相时的事。书中收录照片近200张(目之所及者已尽最大可能收入,实际数量远不止于此),主要源自期刊报纸以及海内外公藏私藏。照片依据人数,分为单人照,院校、师徒、家庭合影,文人雅集等。照片中半数以上鲜为人知,少部分属首次披露。论照相目的,则有人生大事存证,有拜师见证,有来客留念,还有宣传包装之需。研究这些照片,首先要对每张照片的基本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考证,最终落脚处却在于齐白石的艺术理念、人生际遇、处世态度,而非单纯地描述其琐事和猎奇。

  齐白石一生拍了很多照片,可见最早的是哪一张呢?目前普遍认为,1925年十一月廿二日(齐白石虚岁63岁生日),他在瑞光和尚、王雪涛、杨伯庐等一众弟子的促成下,酒后到容丰照相馆拍摄的一张单人全身照,是“最早”的照片。这家照相馆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廊坊头条路南,拍摄者应是老板孔雨亭。当天可能还拍摄了合影,然未见记载。这一年,是齐白石笔下的“居京华第九年”,他的卖画生活已步入正轨,但尚未购置房产。看看这张照片,齐白石的表情略显木讷、眼神空洞,照片镶嵌于照相馆特制的封函中,若不是封函上的自题诗,恐怕世人难识尊容。其题诗末尾两句是:“明年此日吾还在,对镜能知老几分。”所题内容意境颓丧,其好友认为不吉利,于是齐白石重新张罗聚会并拍照。齐白石为何如此悲观?这年二月底,他大病了一场,月余始得康复,其间“忽发痴想”道:“六十三岁的火坑,从此就算过去了吗?”所谓的“火坑”,或指早年其祖母请人为他算命所言,或指他在长沙时算命人所言,谓其命里有“坎儿”。所以,“大难不死”的齐白石在生日时留影就显得郑重其事。生日拍的照片,剪切后的头像照用在了1928年出版的《齐白石画册》中,然标注说这是“六十四岁玉照”,明明是63岁,为何多了一岁?据考证,也是为了避“坎儿”。

  多年后,胡适在作《齐白石年谱》时发现,齐白石从1937年开始“瞒天过海,虚加两岁”。“天机”被泄露了,齐白石因此不悦。事实上,虚加年龄的事从1925年就开始了,只是刚开始加了一岁而已。之后,从哪年开始虚加年龄,加一岁还是两岁,都没有定论,但能肯定的是,1930年齐白石自称70岁,实际上加了两岁,而非学界所言的70岁在1932年。1930年,齐白石还拍摄了一张胸像照,目前可见版本上有李苦禅的题字“白石宗师七旬留影”,此张照片与上述照片为齐白石生日不多的留影。

  1925年的生日留影,真的是目前所见的齐白石最早的照片吗?在小书即将付梓之际,齐白石的女儿齐良芷家散出一张从未面世的齐白石早年照片,比对后可知,与1925年的生日留影当拍摄于同一时期,只是衣服、鞋子略薄。哪张更早呢?此照也拍摄于照相馆,地上放着盛开的盆菊,以此推测,当拍摄于十一月之前的秋天。其中,还有个细节——手持折扇,比较有趣。虽说扇子是文人的标配,但在齐白石的照片中并不常见。目前所见,齐白石手持芭蕉扇的照片更多,神情也十分自然。

  在拍摄“七旬留影”的同年,齐白石还拍了一张“裘扇照”,即身穿裘服、手持折扇的照片。此照是位于琉璃厂的铸新照相馆拍摄的广告照片,曾挂于馆外展示,当年就引发热议,《北京画报》《上海画报》等媒体都曾刊登过图文,甚至有位外国记者拍摄了照相馆的外景。齐白石的“裘服”何来?据其《五日,夏天畸赠羊裘》一诗可知,裘服是友人所赠,或因裘服与其性格和着衣风格不搭,他就将之典卖了,并作了另一首诗《画珊瑚树》,诗云:“昨得山妻慰问书,雪深三尺着裘无。羊裘典矣因思赎,五尺珊瑚画一株。”这张照片的折扇上,题诗像是专门为了拍照而作:“摇扇可以消炎,着裘可以御凉。二者日日须防,人人窃笑癫狂。”一炎一凉,或在自我警示也未可知。

  以上列举,拉杂数言,一与诸君分享心得并乞指正,二求抛砖引玉,期待诸君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或进行学术延展。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1日 1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