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守正创新 让戏曲生命力更持久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守正创新 让戏曲生命力更持久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3 02: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点评】

  作者:孙书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副所长)

  通过守正与创新,更好地发展戏曲,是戏曲实践界和理论界的共识。而如何有效地落实守正与创新,则见仁见智。

  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既需要路线图,也需要时间表。守正与创新对戏曲的良性发展而言都很重要,谁更为重要不需要讨论,需要讨论的是孰先孰后以及发展过程设计。戏曲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焕发了新的生机,但毕竟经历了20世纪下半叶近30年的凋敝,目前急需充分休养生息。虽然戏曲的守正与创新理应并行不悖,但从戏曲史的角度看,戏曲目前尚处于亟待强化守正的历史阶段。从全面守正起步,在实现大规模恢复戏曲传统戏的继承性接受之后,再大力推进戏曲的创新性发展,避免激进创新。就拿最近的百戏盛典来说,参演剧目除了8部本戏以新编剧目为主,其余为110个传统折子戏,并特别组织了山西广灵大秧歌、耍孩儿等濒临失传折子戏的演出,观众反响很不错。传习折子戏是戏曲继承传统最有效的方式,观众的强烈认可,将激发全国348个剧种和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选择正确的守正路径。

  戏曲发展的步伐不宜太快太大,对于阻碍戏曲发展又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方面,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发展节奏要适当放慢。目前,守正与创新在不同剧种实践中所占的比重不尽相同,濒临灭绝的剧种往往重视守正,而发展较好的剧种则更急于创新,但并非所有侧重于创新的剧种在守正方面已足够充分,这些剧种的创新速度需要放缓,通过放慢节奏加强剧种的守正工作。受制于经济条件,戏曲创新也存在东西部不均衡的情况。此外,就行当发展而言,各剧种主要行当戏的守正与创新都较为理想,但次要行当因未被重视而出现守正与创新双重缺失的现象。戏曲以脚色(行当)为基础,次要行当发展的“营养不良”必然影响剧种的整体发展潜力,所以在同一剧种内要控制好主要行当与次要行当守正与创新的协调发展。

  守正与创新不仅是戏曲实践者的责任,也是戏曲研究者应有的担当。戏曲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只有互动起来,才能提升守正与创新的运行水准。实践界与理论界的现场交流互动,不仅可为今后的戏曲创作提供正确的方向,还将为文化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当然,将来还可就困扰戏曲发展的历史剧创作、戏曲走出国门等问题,结合实践进行研讨。

  不同院团的相同剧目同时参演,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譬如,同时安排湘昆《火判》与苏昆《火判》演出。二剧虽皆源自清初苏州派作家朱佐朝《九莲灯》传奇,但差异较大。具有草昆历史背景的湘昆“火判”动作开合较大,“跳火判”运用高难度武戏身段,突出威猛气势;而出身正昆的苏昆“火判”动作则以程式化舞蹈为主,突出身段的流畅美感。对于昆曲传播接受和艺术风格的研究,如若缺乏这样的活态案例,则难以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这应成为昆曲科研机构在研讨昆曲传承具体策略时应有的切入点。

  守正与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使戏曲艺术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爱。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向受众普及戏曲艺术,各地各有尝试,而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这些活动目前的参与者多是专业戏曲演员。诚然,观众想看到的是专业表演,但如果能把业余院团、小戏班、学校戏曲社团等能够发挥戏曲传播作用的“业余力量”整合进艺术传播环节,效果或将更加可期。

  要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还要在举办大型戏曲活动的同时满足人们的时代需求。譬如,结合艺术普及,推进文商旅融合。通过与景区、酒店、剧院等文商旅资源的联动,让戏曲与电影、咖啡、文创等碰撞出火花,助力文商旅消费的提质扩容,不失为让戏曲生命力更持久的一种方式。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陈海波)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3日 07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