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学思践悟】
作者:王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追求,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
一
生态文化源于指导思想先进性与文化传统延续性之间的深度融合,是“两个结合”的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理论渊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发出警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客观规律,为生态文化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积淀着深厚的生态智慧,为生态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现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古训,蕴含着对可持续发展的朴素追求;“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这些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态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价值内核上高度契合。
生态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深厚的思想与传统根基,更在于能够回应实践发展的现实要求。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观点,科学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自然规律、发展逻辑与人民立场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生态文化的核心理论支撑。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生态文化被纳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整体建构中,既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又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制度实践,成为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底色的重要文化标识。由此,生态文化既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样态和价值理念,也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围绕这一主题从核心意涵、基本方法、价值追求、治理方式等多维度作出重要论述。他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要求“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提出“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这些重要论述,展现出深邃的理论内涵、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实践品格,丰富了新时代生态文化的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界定为一种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共生关系。在中国古代,就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智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认知,要求摒弃“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的碎片化思维,从维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的高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这不仅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凸显了生态文化的哲学基础和人文关怀。
系统论与整体论的实践自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提出“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协同发展,是一个具有自然规律和生态逻辑的有机生命体。这种系统论的方法,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生态各要素的统筹协调上,更内在地要求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突出了生态文化的目的要求。只有当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处于一种公平、正义、和谐的“共生”状态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真正实现。
从自发到自觉的境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人们生态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而这一转变既需要法律制度的“硬约束”,也需要内在于生态文化之中的生态道德价值观的“软引导”,即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对道德自觉和精神境界的追求,本质在于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能够为美丽中国建设培育坚实社会基础,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环境正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我们积极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加大生态文化对外宣介力度,主张“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这一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是生态文化所蕴含的治理逻辑的生动体现,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文明自觉与天下情怀。
三
新征程上,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厚植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文化底蕴,能够为传承发展中华文明、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深厚根基和持久动力。
一方面,以价值认同凝聚全民行动,不断构筑生态文化的坚实根基。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力,深藏于亿万人民之中。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生态文化的核心功能就在于能够将宏大的国家战略和深邃的科学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知、可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习惯。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变为人民群众的共识,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倡导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美丽中国建设便具有了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由文化浸润而生的深层认同,能够超越制度约束,激发人民群众守护美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凝聚起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创造有利文化条件。
另一方面,以文化引领赋能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驱动力。生态文化不仅是价值传承的根脉,更是观念创新的引擎。厚植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文化底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生态文化研究传承。我们不仅要从“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的古老智慧中汲取营养,更要传承党领导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财富,将其与现代科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相结合,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机制和制度设计,从而推动绿色发展由理念走向制度、由理论转化为实践。无论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还是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深化,其背后都离不开生态文化所提供的价值导向。文化为制度创新提供灵魂和方向,制度则为文化理念的落地提供保障和载体。这种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制度的良性互动,正是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源泉。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3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