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李志臣
秋日清晨,薄雾轻笼沂河,岸边郁郁葱葱,水中鱼虾成群,芦苇摇曳间白鹭翩跹。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悦庄镇下龙巷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董军手持巡河终端,踏露而行。“你看这段河道,三年前还是垃圾漂浮、污水直排,如今连对水质特别敏感的黑鹳都来安家了。”他指向远处翩飞的鸟儿,语气中满是欣慰。
这场蝶变,源于山东省围绕沂河推进的“立、治、护、活”系统治理,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奔赴的路径清晰可见。
沂河是发源于山东的第一大内陆河,源于沂源县大张庄镇松山北麓,是胶东、鲁南、苏北地区的重要供水生命线。“活水悠悠出沂源”,沂河(淄博市段)位于沂源县境内,总长90.1公里,流域面积1462平方公里,是沂蒙革命老区及鲁中山区的生态屏障、绿色发展轴,沂源县因此被称为“齐鲁水塔”。
治理沂河,关键在岸上,难点在源头。沂源县以壮士断腕决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关停高污染企业,为水质改善奠定基础。
“我们投资2.93亿元实施建成区管网改造,完成26公里雨污分流,实现整县制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淄博市生态环境局沂源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宗刚介绍,同时投入1.09亿元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配套750亩人工湿地,水质实现跃升。
“‘天地一体’智慧体系为400余个排污口办理‘身份证’,实行‘一口一牌一码’管理。”张宗刚说,通过“水平衡”“色质联用”等技术,可实时捕捉排污异常,监管效能显著提升。
“快看!东方白鹳!”摄影爱好者宋作旭兴奋地调整镜头。他身后,78.9公里修复河段水草丰茂,60公里生态湿地蜿蜒伸展——这里曾是采砂坑遍布的“秃河岸”。
投资7.86亿元的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疏浚清淤、植被恢复等综合措施,逐步恢复流域生态功能。当地严格落实“林长制”“河长制”,划定262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林地168万亩,新增造林20万亩。
“如今沂河自然岸线率达76.9%,水生植被覆盖度达34%,吸引38种鸟类栖息。”沂源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玉坤自豪地说,2024年沂河韩旺断面大型底栖动物BI值3.4,评价结果优秀,位居全省首位。
走进沂河畔的果园,村民王艺迪正对着手机直播:“咱这苹果喝的是沂河水,富含锶元素!”身后,骑行队伍在景观带上穿梭如织。
这条生态廊道正催生“美丽经济”:完成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撬动近20亿元投资,沿河446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
文化为魂,让生态价值持续升温。七夕期间的星空音乐节、融入AR技术的“沂源猿人”遗址公园,丰富着水文化内涵。文旅融合带动沿线打造14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发展“一村一业”项目1232个。“我们合作社葡萄、大樱桃年产值达150万元,成为富农增收的支柱产业。”沂源樱树之缘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蔡成连高兴地说。
如今,沂河年径流量达3.54亿立方米,河道蓄水量突破4000万立方米,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数稳居全省前列。
“治理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望着河面上嬉戏的皮划艇,任玉坤感慨道。今年5月,沂河入选第二批省级美丽河湖典型案例。实践证明:通过生态产业化激活“水动力”,借助文化IP培育“水品牌”,依托智慧管护守住“水底线”,一条绿色经济廊道正在鲁中大地蓬勃伸展,为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