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兰州大学:铸剑强国七十载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兰州大学:铸剑强国七十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4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婧

  近日,中国核学会2025学术年会在兰州大学召开。国内上千名核科技工作者走进这所百年学府,实地触摸感受核学科走过的70年艰辛历程。这个昔日鲜为人知的专业,如今被揭开神秘面纱,一部扎根祖国大西北、培养专业核科学人才的教育报国长卷徐徐展开。

  1955年,伴随着新中国“两弹一星”工程的战略部署,国家决定在北京大学与兰州大学各筹建一个物理研究室,一个代号为“505”的物理研究室在兰州大学应运而生,成为新中国核科学教育的起点。

  “那时候,什么都没有,有的就是一腔热血和国家的需要。”首批创业者在资料匮乏、设备奇缺的条件下,凭着一本本手抄的讲义、一个个自制的实验仪器,硬是为新中国核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经过3年筹划,迎来了首批学生;又过了3年,“505”物理研究室更名为“现代物理系”,核学科建设步入轨道。1965年,南开大学核物理与放射化学专业整体并入兰州大学,师资规模扩大至近百人,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此后,1978年到1985年间,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在理论研究、装置研制应用技术等领域全面突破,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2006年,迎着国家新一轮核能发展战略的春风,兰州大学重新组建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建成了涵盖5个本科专业及本硕博全链条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如今的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参与组建了核生化灾害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稀有同位素前沿科技中心等3个国家级和11个省部级平台,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正朝着“推动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目标迈进。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突破,并不局限于基础研究。

  在航天领域,陈熙萌教授带领团队成功实现了嫦娥探测器在月球复杂环境下,利用伽马射线在低高度处对距月面高度的高精度测量,为我国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该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RTPV同位素电源研制,为我国星际探测和深远海战略,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注重高精尖突破的同时,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推动研发向民用领域拓展:将缪子成像技术应用于资源勘探与古建筑探测;研发的放射性核素自动分离装置及核分析树脂材料,为环境监测与放射性物质处理处置提供了“兰大方案”。

  70年间,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始终践行着“铸剑强国,核以道和”的院训,累计为国家培养超7000名核科学人才,其中包括3位两院院士。他们如同星辰散布在我国核工业的关键岗位,见证和分享着中国核事业发展的荣光。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4日 08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