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踏上文化之旅 他们的“视界”越来越宽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踏上文化之旅 他们的“视界”越来越宽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5 02: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安胜蓝

  10月15日是第42个国际盲人节。13日,一份温暖的节日礼物与视障朋友们见面了——“触摸中华文明 感知美丽中国”视障读者触摸系列出版物在北京发布,其中包括《触摸故宫珍宝》《触摸〈清明上河图〉》两本触觉书,以及国内首套无障碍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为视障人士打开了感知文明之美、世界之大的新窗口。

  目前,我国视力残疾人群体约有1731万人,感知丰富世界、追求美好人生,是他们的重要现实需求。“十四五”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针对视力残疾人的各项服务特别是文化服务进一步提质增效,无障碍文化产品日益丰富,视力残疾人能更便捷地阅读,欣赏电视、电影、戏剧等文化作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视界无碍”的愿景,正通过指尖的凹凸文字和耳畔的清晰声音照进现实。

踏上文化之旅 他们的“视界”越来越宽广

10月13日,视障人士在工作人员帮助下,触摸北京中轴线建筑模型。新华社记者 殷刚摄

  让文化载体可感可及

  “这些凸起的点线勾勒出的好像是一座桥,这是桥上的人,这里还有房屋,我摸到了屋顶……”北京联合大学大一学生蒋明迪是一位视障人士。作为《触摸〈清明上河图〉》的首批读者,他兴奋地用手细细抚摸画册中那些凹凸起伏的线条。“触觉书带来的体验格外好,触觉与文字的配合,能让我在脑海中勾勒出北宋汴河两岸热闹的市井图景。”蒋明迪说。

  中国残联携手故宫博物院打造的《触摸故宫珍宝》《触摸〈清明上河图〉》触觉书通过凹凸点线等设计,将文物和书画进行艺术化的无障碍处理,让视障人士能够用摸读的方式感受文物作品的轮廓和细节,同时辅以盲文和语音介绍,帮助他们了解文物作品的背景知识。

  “大一些的画面要形成完整印象有点吃力,不过二维码一扫就有讲解,非常适配手机读屏软件。”另一位视障读者孙乐绅直言,这种“能触摸的文化”让他很惊喜,“我喜欢那些造型简单、轮廓清晰的文物,比如《触摸故宫珍宝》中乾隆时期的烛台,刻得清晰,形状一下子就明白了。”

  “视障人士由于看不见或看不清,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欣赏存在困难。现有的传统盲文书,包括近些年出现的大字本图书、明盲对照图书以及可触摸的绘本等,在与传统文化,包括文物、书画等艺术作品相结合方面还是空白。”中国盲文图书馆馆长朱兵表示,策划出版这两部触觉书的初衷是让视障人士能用可触摸的方式感知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它们既考虑视障人士触觉、感知的需求,也兼顾普通人的审美,让所有读者共享中华文明成果。”

  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落地推进,信息无障碍的产品服务逐渐普及,视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共享文明成果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2021年以来,我国每年出版新版盲文书500余种(含明盲对照本100余种),重印盲文书400余种,最多时达每年1200个品种、3000万印张,视力残疾人的“书荒”逐步得到缓解;2024年,故宫文创融合馆开门迎客,视障人士可以触摸故宫宫殿模型、聆听故宫声音,多感官读取故宫记忆;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无障碍转播,通过实时节目解读和翔实的背景导赏,为视障观众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

  听得见、触摸得到的文化载体,正让视障人士的文化之旅变得更加畅达。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创作者

  “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今年9月,在福建福州市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潮文明·福有范”主题活动中,由视障人士组成的福建省海峡残疾人艺术团“看到”组合为市民游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

  “看到”组合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盲人按摩师、钢琴调律师、音乐人,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和不懈追求走到一起。由于视力障碍,他们识读乐谱存在很大困难,并且只能通过听觉感知队友的呼吸、节奏和旋律,用不断练习逐渐找到默契。

  “‘看见’与‘看到’虽是近义词,但‘看见’不如‘看到’深刻。”谈到组合的名字,成员黄延平这样说道,“‘看到’,是看到内心深处的东西,比如爱。”

  “想被世界看到”,这是视障群体共同的心声。参与文化活动能帮助他们走出家门,建立社交关系、找到人生价值。

  支持残疾人参与文艺创作,发掘和培育残疾人文艺骨干,打造残疾人文化艺术精品,是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面向残疾人组织专场文化活动年均超6000场次,残疾人文体活动参与率逐年提升;全国各地残疾人艺术团体快速发展,目前已有各类残疾人艺术团体225个;中国残联在全国建立了229家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并在特教学校里开展艺术培训。

  找到知音,有了舞台,越来越多热爱文化艺术的残疾人奔向“诗和远方”。

  今年8月,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湖北武汉举办,直接参与全国汇演的残疾人演员近6000人。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的2025年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阅读·悦读”读书分享会上,视障人士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成长历程和读书创作心得。

  当视障群体成为文化生活的主角,他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甚至成为文化的创作者、传播者。文化生活正成为一把钥匙,让每一个超越局限的追梦者一步步走向舞台的中央。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5日 09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