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曲艺音诗画《伊莎白》:高扬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曲艺音诗画《伊莎白》:高扬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5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都 布(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办公室主任)

  曲艺音诗画《伊莎白》以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柯鲁克的传奇人生为脉络,通过多曲种融合与现代舞台语汇,凝练而深情地讲述了她与中国命运同频共振的生命故事,展现了她跨越百年的中国情缘与崇高的国际主义情怀。作品不仅是曲艺界对国际友人的深情礼赞,更是中国曲艺探索艺术表达边界、深化主题创作的一次重要实践,为重大主题曲艺创作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范本。

  加拿大人伊莎白·柯鲁克(1915—202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多伦多大学毕业后放弃家乡优越生活,回到正处于全面抗战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与建设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与参与者。《伊莎白》打破了常规“编年史”式的叙事,独辟蹊径地构建了伊莎白“出生100天”和“人生100岁”这两端生命时光相向推进、最终在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会合的结构,以“生在中国”“爱在中国”“心在中国”“留在中国”四个篇章,揭示了其“用一生爱中国”的情感内核。作品巧妙地将她个人在华教学、革命的经历与中华民族解放、建设的国家叙事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交织,通过伊莎白1938年回到战火中的中国、1942年与来自英国的大卫·柯鲁克结婚后投身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并加入英国共产党、1947年深入晋冀鲁豫解放区记录土改、1948年接受中国共产党邀请参与创办中央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等几个关键抉择,使个体生命轨迹与民族复兴、人类和平发展的宏大命题同构。这种手法使观众在感受个体生命历程的同时,思考人类共同命运这一宏大命题,让崇高理想通过具体的人生选择得以自然显现。

  在艺术形式上,《伊莎白》突出表现出曲艺曲种与地域背景的精准匹配。作品中出现了四川清音、湖北大鼓、京韵大鼓、陕北说书、苏州评弹等十余种曲艺形式。这些曲种的选择与伊莎白人生不同阶段所处的地域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使艺术形式本身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比如以四川清音的婉转曲调演绎童年成都记忆,再现市井温情;以湖北大鼓的铿锵豪迈刻画武汉抗战岁月,凸显烽火中的坚忍;以京韵大鼓的醇厚深沉抒发天安门观礼时的家国情怀,在交响乐烘托下更显壮阔;还有以陕北说书的高亢激昂诠释延安精神,以苏州评弹的细腻铺陈教育坚守等。“因事择曲”使每个曲种都能在最适宜的情境中发挥其独特表现力。多种曲艺形式的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色彩与纹理,更形成了一种艺术上的“复调”效果,从多角度、多层面构建起立体的艺术形象,使人物更加饱满生动。

  在《伊莎白》中还可以看到传统曲艺与现代舞台技术的深度融合。作品继承了曲艺“说法中现身”的传统美学特征,演员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灵活切换角色,通过语言、音乐和表演叙述故事。作品中“读书人”(叙述者)的角色设计,既增强了作品的连贯性,又通过“局外人”视角与“剧中人”表演的互动,创造了独特的间离效果,引导观众既投入剧情又保持必要的思考距离。同时,作品又突破了传统曲艺的简约形式。舞台上划分出的曲艺、交响乐、主持、大屏幕、纱幕五个区域,构建出多层次表演空间;以纱幕投影回忆、大屏幕呈现真实史料,结合AI技术无缝嵌入珍贵历史影像,实现了人物内心活动与宏大历史场景之间的流畅转换。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了百年人生叙事中场景转换、时空跨越的难题,使观众在诗意化的视听语言中,沉浸于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共鸣。交响乐由指挥家范焘执棒中国电影乐团,为音诗画营造恢宏气势,灵动婉转的曲艺音乐与大气典雅的交响音乐碰撞交融,相得益彰。

  《伊莎白》证明了传统曲艺不仅能够表现传统题材,同样能够驾驭国际性、历史性的重大主题;不仅适合小舞台演出,也能够适应现代大剧场的观赏需求。该剧“以艺通心”,让外国友人形象通过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得以生动展现,为世界读懂中国故事、感知中国温度提供了独特的艺术通道。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5日 16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