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王志刚、郭莹(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承载着亿万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这一部署为乡村产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如今,以数据为核心,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的数智技术加速发展,众多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在乡村产业中,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信息等核心要素向高效化精准化配置转型,促使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发展壮大。
数智技术打破传统农业“种养+销售”的单一业态,推动农业与数字经济、体验经济深度融合,开拓出乡村产业多元复合的增值空间。数智技术重塑产业组织形态,激励产业协同发展,驱动农业产业组织范式向规模化、协同化、数字化跃迁。如,山东安丘将数智技术嵌入农产品质量监管全链条,推出“双码”认证,通过“数字身份证+云端大脑”,把监管从“事后追溯”变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治理;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云南宣威火腿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从种养、加工、包装到销售每个环节的数据采集和记录,每件产品都被赋予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为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发展保驾护航。在数智技术加持下,智慧乡村旅游、农产品IP打造、数字藏品(如水稻数字盲盒)等商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为乡村产业开辟广阔增值空间。
尽管数智技术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已经彰显,但要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跃升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技术适配性不足,运用场景存在一定断层。城市成熟的智能算法难以适配乡村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部分设备操作复杂也让农民望而却步。二是资金和人才等要素存在约束,数智设备购置、系统维护成本较高。三是技术应用的生态体系与利益联结不完善,农户分享技术增值收益较低,难以形成“技术投入—效益提升—持续投入”的良性循环。四是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仍存在“数字鸿沟”,同时数据安全性问题也制约了数智技术的信任度提升。因此,需通过“基建普惠化、技术轻量化、能力进阶化、服务本地化”的组合策略,让技术真正贴合乡村产业发展实际、惠及农户增产增收,最终实现数智赋能向产业振兴的价值转化。
夯实数字基建底座,降低硬件使用门槛。强化网络基础设施覆盖,提升乡村网络质量,加快山区、边疆等地区5G网络布局,让乡村居民普遍享受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为农业生产数据实时传输、农产品电商直播等数智应用提供支撑。将智能农机、传感器等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并适当提高补贴比例,提升农民购置先进数字工具的积极性,让数智终端成为生产生活的得力助手。统筹推进农村水利、电力、冷链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推动技术下沉适配,丰富数智技术运用场景。支持企业聚焦不同农业生产主体需求,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与技术产品,如便携式墒情检测仪、手机端轻量化种植模型等,通过简化操作流程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推广“共享化”应用模式,鼓励建立共享农机服务站、村级物联网数据中心,通过按次付费、租赁使用等降低小农户成本。加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农户的科技创新协同,共建数字农业试验田,基于农户反馈迭代技术,形成“需求—研发—落地”闭环。
提升农户数智能力,打造职业新农人队伍。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产业类型的农户开展针对性培训。依托村级党组织开设数字农家书屋,提供视频教程、在线咨询服务;从返乡青年、种植大户、合作社带头人中选拔骨干,通过“理论+实操”培训村级技术推广员,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田间课堂、成果展示会等形式直观展现数智技术运用成效,消除农户采纳顾虑。
健全服务与保障体系,打通技术落地全链条。有基础和条件的地区,可设立数字农业服务中心,配备专业运维人员,构建基层技术服务网;提升企业服务意识,完善“设备销售+终身服务”模式。规范数据管理与安全,出台农业数据确权、共享、隐私保护政策,建立“农户授权—企业使用—政府监管”机制;推广“本地存储+加密传输”技术,消除农民数据安全顾虑。强化政策与资金协同,设立数字农业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技术研发与推广,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相关贷款,对购买数字设备的农户给予低息贷款。
当5G信号跨越崇山峻岭,当数字孪生把大棚变成“云端工厂”,当区块链为每件特色农产品生成“出生证明”,这些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写下生动注脚。未来,在数智技术赋能下,将有更多扎根乡土的数智成果涌现,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