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王苗苗(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中亚地区是贯通欧亚大陆的核心枢纽,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内容持续深化,机制日臻完善,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组织机构协同参与的教育交流合作体系,有力支持了中国与中亚地区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及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与中亚教育交流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智力支持,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深化区域对外开放等方面也具有诸多重要意义。
培养面向区域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1999年以来,中国先后同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签署教育合作协议,支持鼓励高校间开展合作、互换教师讲学等,每年向中亚国家提供奖学金及留学生名额。2008/2009学年起,中国增设“上海合作组织奖学金”,向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上合组织成员国提供政府奖学金。“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成为中亚国家留学生求学的主要目的地和首选国之一,2010年至2018年间,中亚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达12.33%。通过互派留学生、开展语言培训项目,培养精通双方语言和技术体系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能够满足中国与中亚“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人才需求,还能为双方在能源工程、现代农业等领域的综合项目合作提供长期稳定的人才智力支持,确保经济合作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
促进多边合作与文化传播,优化区域开放布局。通过知识流动、规则互通与人文联结,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教育合作,正在成为区域开放格局的战略支点。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与中亚国家6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协议96项,在推动建立区域知识交流体系的同时,促进了科技、教育及产业的有机衔接,为进一步扩大中国与中亚国家投资贸易规模,深化物流、人文、农业、安全等多领域交流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地开展的一系列中华文化学习体验活动,吸引了大批知华友华的中亚国家留学生,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深化科研协同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区域合作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与全方位协同,有助于打造贯穿知识创造、技术共享、人才流通、产业升级的创新价值链,为中国西部与中亚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通过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区域共同挑战领域开展联合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能够共享技术标准与数据资源,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在解决当地产业技术瓶颈的同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模式。我国教育体系长期探索和积累形成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办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以及工程实践创新教学案例,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跨国科研团队交流等方式,与中亚本土需求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教育合作与产业链的深度联动。
合作成果不断充实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教育合作交流逐渐深化,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充实,形成了符合中国与中亚发展需求及区位特色的路径模式。
建设教育合作新型平台,完善长效交流机制。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兼顾当前发展与长期规划,通过构建常态化交流平台与合作机制,增强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提高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政府层面,2025年5月,中国教育部与中亚五国教育主管部门召开首届教育领域多边合作会议——中国-中亚教育部长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中亚教育部长会议机制工作章程》与《首届中国-中亚教育部长会议乌鲁木齐宣言》,正式确立中国与中亚教育领域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在该框架下创设了中国-中亚产教融合联盟、全球教师发展学院中亚学院等新型组织机构,同时发布了阿斯塔纳国际医学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河湖健康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合作项目。高校层面,2023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发起首届“中国-中亚高等教育合作论坛”,推动中国-中亚高等教育深化合作,推进“一带一路”产教深度融合,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建言献策。由政府和高校构建的多边合作机制,为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教育资源整合及跨境教育信息互通搭建了交流平台,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育合作的深度与内涵。
构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高等教育合作体系。作为学生交换、联合研究、教师互访及合作办学的关键平台,高校与科研机构有效促进了中国与中亚的教育合作以及经贸文化往来。高等教育体系通过汇聚人才资源、驱动知识创新,在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水平的同时,促进了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进而推动了“产学研用”主体的跨境协作。近年来,围绕推动能源、农业、生态、数字技术等领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具体需求,中国与中亚国家高校之间开展了更具实质内涵的国际合作。如西安外国语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高校开设“中乌语言教育与数字创新合作中心”,新疆大学与吉尔吉斯斯坦高校建立“新疆大学与比什凯克国立大学联合研究中心”,新疆医科大学开设本科中医学专业“3+2”联合培养项目,定期接收乌兹别克斯坦教师来华进修,并开展优秀学生短期交流活动。
推动产教融合国际化,赋能区域经济发展。产教融合是中国与中亚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通过适配当地产业特色,加速技术转化与知识共享,让国际教育项目从单向学术输出转向产业需求驱动的双向赋能,不仅为跨国人才培养注入实践动力,还为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中国与中亚国家高校科研机构在农业、能源等相关领域开展的联合研究,有效促进了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助力构建区域产业创新生态。例如,新疆农业大学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研究大学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作物生物育种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为区域农业提供改良品种及配套育种解决方案。职业教育领域,鲁班工坊项目旨在帮助中亚国家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以适应产业分工和人才全球化发展趋势。其中,由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与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合作建设的中亚地区首家鲁班工坊,开设了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两个专业,为塔吉克斯坦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相关领域人才。目前,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也在陆续推进各自的鲁班工坊建设。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6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