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7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国故事】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徐淙祥和他炽热的“粮”心

  作者:苗秀侠(安徽省文联《艺术界》主编,中国作协会员)

  2025年立秋后的第二天,一场暴雨倾洒皖北大地。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徐淙祥的千亩农业园,被白练似的暴雨浇得透彻,大豆、玉米、芝麻,在大雨中伸胳膊踢腿,一枝一叶宛若饱饮甘露般欢呼雀跃。农业园大道边那棵粗壮的楝树,5个枝丫伸向5个方向,像一只巨手,托举着乌云密布的天空。

  站在楝树下面的徐淙祥,顾不上被雨水打湿的衣服,望着遍地秆高叶壮的庄稼,忘情地朝天空伸出双手,大声喊道:“茎粗秆壮群体好,又抗病虫又抗倒。以不变应万变,促控结合创高产。”这是徐淙祥围绕农作物栽培“土、肥、水、种、密、保、管、工”8个方面编写的口诀中的几句,此刻,这段口诀是对当下农业园的真实写照。

  以科技发展现代大农业,农业园的庄稼长势喜人,在狂风暴雨中,又高又壮的双株玉米,仿佛皖北平原意志坚忍的汉子,脚踏实地,巍然挺立;匍匐于地、紧扣地脉的大豆,片片豆叶你挤我挨,窸窣有声,一同欢笑着,像在提前排练丰收歌;秆直叶茂的芝麻,齐刷刷地排列着,密密实实的芝麻荚,认真酝酿着秋天的喜讯。

  “今年秋天,农业园又是大丰收!”徐淙祥胜券在握地呵呵笑着,指着1300亩土地,如数家珍:“今年旱情严重,幸好我有优质粮种和智慧喷灌系统,再加上这一场透雨,农业园保高产不是问题。运用好现代农业科技,才能种好粮,保丰收,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插图:郭红松

  倔强的草

  1953年6月,徐淙祥出生于皖北平原沙颍河畔的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这里土地辽阔,四季分明,主打粮食是传统的小麦和大豆。土里刨食是传统农民的命运,出身农家的徐淙祥,和祖辈命运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他读了书,“肚子里有墨水”。1972年,19岁的徐淙祥高中毕业,站在一望无际的田地边,两个问题在他脑中打架:当老师,跳出农门吃“商品粮”,成为“公家的人”;当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打牛腿”,过父辈一样土里刨食的生活。两种抉择在脑海中博弈时,一位老师的话在耳畔响起:“农村最缺的是有文化的人,你要留在农村干农业,改变的是整个村子的命运。”

  一幕幕影像开始在脑中回放:家家户户捧在手里的“稀饭”,稀得能照见人影,是名副其实的“稀饭”,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啃着掺红芋(番薯)叶子的红芋面馍,麦收时面对麦地乡亲们的无奈叹息……十年寒窗苦读不能白学,那就付诸行动,从改变农村的命运开始,让乡亲们都能吃饱饭。

  19岁的徐淙祥毅然选择了当农民。

  他先琢磨吃不饱饭的原因:土地贫瘠,小麦亩产只有150公斤、人多口粮少,怎能吃饱饭呢?那就先从改变土地墒情入手,让地肥苗壮,让粮食增收。

  老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而买化肥,需要钱。钱从哪里来?朝土地要。10年的书果然没有白读。

  徐淙祥借来农技方面的书籍,没日没夜地捧读起来。带着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他多次走进田野深处,在庄稼地里来回踅摸,一个大胆的设想突然蹦了出来:种植经济作物,增加土地产出。说干就干,在乡亲们惊愕的目光中,他从银行贷款500元做本钱,包下生产队30亩地,全部种上了薄荷。一个为他量身定做的顺口溜,在村子里快速流传:“年轻人瞎胡捣,不种粮食专种草。”

  让人没想到的是,“草”们很争气,当年经济产出就高出小麦10倍以上。种植薄荷的“第一桶金”撬开了封闭的贫困之门,年终分红时,乡亲们腰包鼓了起来,这才相信年轻人种下的“草”是宝,是乡村的希望!

  种植薄荷,建薄荷油厂,村里的集体经济连年上涨,买化肥不再是难题。解决了土地增肥问题后,徐淙祥开始在改变土壤上做文章。皖北平原的砂礓土是出了名的“硬骨头”:“下雨时遍地泥糊,天晴时一身硬骨。”如何让低产的砂礓土质变为高产土?徐淙祥在一堆农业书籍里寻找良方,在一大摞读书笔记中探索出路。他白天在田间做试验,夜晚在灯下苦读。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一遍遍破译着土地的“密码”,创造性地摸索出草木灰混合秸秆高温堆肥法,并把鸡粪、牛粪发酵成黑黝黝的营养土,还发明了用烟叶泡水制成土农药防治蚜虫。这些土办法如同神奇的钥匙,首次打开了贫瘠土地增产的通道。3年后,小麦亩产从150公斤蹿到300公斤。

  1983年,徐淙祥通过全省统考成为一名乡村农技员。身份的转变,让他更加明白肩上的责任。在种植经济作物实现土地收益增长后,徐淙祥的“倔强”升级,在塑料棚里进行“反季节革命”。他把自家的3亩地划成60个小的区域,埋温度表、插湿度计,记录1000多组数据,摸索出“早春拱棚西瓜、秋延后辣椒和冬储大白菜”的一年三收轮作模式,塑料大棚开始在皖北成片出现,渐成规模。早春西瓜早上市15天,1斤就能多卖8毛钱。乡亲们第一次发现,田地也能像工厂一样“排班”,这个“排班”种植模式,给乡亲们带来了土地增收的惊喜。

  种植经济作物,实现“反季节革命”,不断改良土壤,徐淙祥采取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秸秆还田及土壤深耕的“组合拳”,硬是将一片片“望天田”改造成“吨粮田”。他以强劲的科技之力,让“倔强的草”顶开板结的土地,助力皖北经济作物种植出圈,为现代农业开辟出一条希望之路。

  坚强的豆

  2003年7月,沙颍河上空乌云密布。先是一场龙卷风,接着下起了冰雹,然后是数十年不遇的暴雨。天灾接二连三,让徐淙祥的农业园面临严峻考验。其时,徐淙祥承担的农业部高蛋白大豆丰产栽培试验正值关键期,如注的暴雨,顷刻间淹没了大豆田。心急如焚的徐淙祥,对着天空呐喊:“这片豆子地可是国家示范项目,关系到黄淮地区高产大豆的推广啊!”他带领全家冲向暴雨中的试验田,连夜在田埂搭棚子,又从县水利局调来十几台抽水机,全村党员齐动手,用水盆舀、水泵抽。三天三夜没合眼,终于,承载希望的豆苗保住了,徐淙祥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大豆成熟时,遍地豆田翻涌的金黄,仿佛大地的勋章,验证着大豆单产达181.6公斤的惊喜。而这份惊喜背后,是徐淙祥的艰辛付出——因三天三夜站在洪水中指挥抢险,他的双腿被划开了一道道血口子,落下了严重风湿病,至今走路还受影响。

  秋收结束,徐淙祥又马不停蹄准备去河南洽谈引进新品麦种事宜。临出发时,父亲正卧病在床,情况危急,他想留下陪父亲。老父亲抓住他的手说:“赶紧去,季节不等人,老少爷们都盼望你把好种子拉回来,让麦子丰产;麦子丰产了,我的病就好了……”半个月后,徐淙祥运回了麦种,却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当播种机把新品种播撒进麦地,徐淙祥攥着麦种无语凝噎,他把无尽的思念和愧疚化作一颗更坚硬的豆——一定要种出中国最好的粮食!

  2010年,徐淙祥牵头成立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流转、入股、托管、代管等多种形式,将4230亩耕地纳入科学种粮版图,其中3000亩直接惠及合作社成员。他推广“绿色农业科技承包”,将所有土地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并签下“减产包赔”合同,把风险留给自己。这种兜底式承诺,让农户们激动不已,他们说:“跟着徐淙祥种地,有保障,俺们心里踏实!”村民常兴铎因种中药材亏了本,准备外出打工时,徐淙祥把他拉回田里,语重心长地说:“跟我种粮吧,赚了是你的,亏了我来赔!”常兴铎一年扭亏为盈,赚了18万元。如今,他已是太和县种粮大户,说起往事,仍感动不已:“老徐把风险揽过去,把希望种出来。他也点燃了我人生的希望之光。”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徐淙祥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用12年时间选育出抗倒伏、耐密植、蛋白含量高的“太丰6号”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他还把2000亩示范田免费向小农户开放,谁想种他给谁种,谁想学他手把手教。

  这些年,徐淙祥还与省、市农科院开展技术合作,不断探索适应黄淮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每年普及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0多项,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他创办的农民合作社、创新工作室培训人员5000人次,示范带动当地农户2000余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多元。

  徐淙祥炽热的“粮”心和愿望,就是多种粮、种好粮,让天下粮满仓,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正是这种坚持,让他在豆麦轮作领域不断突破。他培育的“太丰6号”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在皖西北推广种植面积达到200多万亩。2024年夏,他试验田里的夏大豆高产田块达亩产302.38公斤。一粒粒坚强的金豆,谱写出丰收大地的金色乐章,铺就了黄淮平原的丰收之路。

  柔韧的麦

  2007年至2011年,徐淙祥继续在科学种田上阔步前行。他知道种地离不开科学知识,就主动出击,积极与安徽省农科院、皖垦种业等省内外科研院所、育种企业合作,把“农家小院”变成了“专家大院”,邀请来省、市农科院科技人员每周驻站传经送宝。在农业园,他试验种植“皖垦麦22”“华成865”“谷神麦19”“淮麦44”等20多个小麦良种,有力促进了当地粮食稳产高产。

  从当年在麦地里用放大镜观察麦穗的懵懂青年,到被誉为“皖北麦王”的育种专家,徐淙祥50余年的农耕生涯和53本农事笔记,见证了他半个世纪的农业科技攻坚。

  那密密麻麻的笔迹,那发脆泛黄的纸张,记录着气候、墒情、苗情变化,凝结成饱含农业智慧的120首通俗易懂的口诀,让复杂技术变得朗朗上口:“弱苗早灌旺苗晚,结合追肥利根盘。”“良种良法遇良田,优质高产没困难。良机良技配良种,节本增收显神通。”“叶面喷肥效果大,茎粗秆壮根发达。”……这些口诀在皖北田间地头广为传唱,成为乡亲们科学种田的法宝。

  2011年春天,皖北平原阳光明媚,生意盎然,遍地小麦像无边无际的绿毯。风吹麦田,绿波荡漾。那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来到太和县张槐村,向种粮能手徐淙祥了解小麦种植情况,鼓励他继续攻关小麦高产关键技术,为国家粮食生产多做贡献。

  “为国家粮食生产多做贡献。”每每回想起总书记这句话,徐淙祥心里就会升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

  2022年夏收之际,布谷鸣唱,麦粒飘香。徐淙祥种植的“阜航麦1号”平均亩产811.29公斤,“皖垦麦22”平均亩产818.52公斤,双双突破800公斤大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夏收结束,麦子归仓,徐淙祥心潮澎湃,站在农业园枝繁叶茂的楝树下,情不自禁地升起一个愿望:给总书记写信,汇报10多年来从事农业生产、帮助群众丰产丰收的体会,表达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

  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回信。消息传来,让这位种了一辈子粮食的农民惊喜不已:“真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俺回信了!信里开头就说,还记得俺这个种粮能手!”总书记在回信中说:“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总书记还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收到回信这天,正是徐淙祥的生日。他哽咽着把回信念给家人听。一纸回信,把50年躬耕陇亩的光阴照亮,也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时代命题写在了皖北平原万顷麦浪之上。

  2025年夏收时节,72岁的种粮大户徐淙祥种植的小麦在干旱气象条件下喜获丰收,400亩“烟农1212”,高产田块达每亩820.5公斤。徐淙祥用50余年的光阴践行着最初的承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这一辈子就想着如何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增收致富。”

  2025年7月,徐淙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面对荣誉,他动情地说:“广阔的农村天地,大有可为!有智慧、有能力的年轻人,只要你们愿意干,我还能教你们两手,咱们一起让中国土地更肥沃,让中国人的饭碗更瓷实!”这饱含炽热“粮”心的呼唤穿透银幕,在大地回响。

  此刻,雨过天晴,初秋的风吹拂着皖北大地,徐淙祥千亩农业园里,茁壮的玉米、厚实的大豆和饱满的芝麻,共同奏响对大地耕耘者的礼赞,诉说着农民科学家徐淙祥炽热的“粮”心。他用一生的行动践行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理念,诠释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时代宣言。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 14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