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信念,不变的信念”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信念,不变的信念”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7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信念,不变的信念”

——纪念爱国作家、新闻工作者黑婴

  作者:蓝 云(黑婴外孙女)

  首都北京晴空万里,五星红旗在蓝天下高高飘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正在隆重举行,向全世界昭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盛大阅兵式震撼着全球华人的心灵。所有中华儿女,为今日祖国的强大感到无比自豪。

  我在观看时心潮澎湃,同时脑海中不时浮现出这样一位老人的形象:五星红旗映红了他的脸颊,他带着欣慰的笑容,仿佛也在观看着这一旷世盛典。他,就是我的外公——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民盟盟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印尼《生活报》首任总编辑黑婴。

  初出茅庐

  黑婴,原名张炳文,又名张又君,笔名黎明起、李弈、红眉,1915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棉兰市,祖籍广东省梅州市。7岁时,父母带他回故乡接受中华传统教育,13岁重返出生地。读英语学校的同时,他在一家华侨报馆《新中华报》半工半读。正是报馆的环境,使他有机会了解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他的出身、经历、情感,都促使他自觉地站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下。

  1932年,黑婴考入暨南大学外语系,只身赴上海求学,攻读文学专业,并开始文学创作。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优秀作家如云,想在那里占上一席之地,实属不易。然而,很短时间,他就以横溢的才华、后生可畏的姿态闯入上海文坛,才思敏捷,下笔千言。他的成名作《帝国的女儿》《时代的感动》等,相继在茅盾先生主导的《文学》杂志创刊号、《申报月刊》等上登载,一发表就受到文学界的重视,名噪一时。黑婴还加入了叶紫组织的“无名文学社”。他既写中短篇小说,又写诗歌、散文。无论哪一类作品,质量都属上乘。茅盾在他的长篇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把黑婴誉为“新进作家”。改革开放后出版的中国新感觉派作品选,把黑婴当作代表性作家,并收入他的作品。

  异乡抗战

  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的铁蹄蹂躏祖国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黑婴为了抗战,再渡重洋,担任棉兰市《新中华报》总编辑,宣传动员广大侨胞竭尽所能,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军南犯前夕,他供职于印尼政治中心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新创办的《朝报》社,利用这一舆论阵地,扩大抗日宣传。《朝报》一出版,就致力于宣传团结抗日,反对法西斯独裁专制。因此,编辑部4个人(创办人董寅初伉俪、外勤记者黎瑞格和黑婴),都上了日本总领事馆的黑名单。

  日寇攻占缅甸、马来亚以后,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和其他各岛岌岌可危。爪哇岛上空,出现涂着日寇标志的机群;雅加达的夜晚,不时响起了空袭警报。黑婴和编辑部的同事在黑布遮掩的电灯下,紧张地工作着。他们坚持出报,一直坚持到日军进犯雅加达市的前一天,才离开报社。黑婴匆忙与我外婆和年仅周岁的我母亲避居万隆乡间。在乡下,消息不灵,身无积蓄,生活困难。后由于叛徒的出卖,黑婴被日本宪兵逮捕。那年,黑婴28岁。

  宪兵的吉普车,把黑婴押送到雅加达市干东圩监狱。在爪哇,日寇搜捕的目标,是被他们称作“敌性华侨”的侨领、侨团负责人,从国内来的文化人、新闻工作者等。共同奋战的《朝报》创办人董寅初和外勤记者黎瑞格也先后被捕了。和黑婴关在同一间牢房的,是后来成为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著名华校巴城中学校长的著名华侨教育家、爱国侨领司徒赞先生。难友情深,他和司徒赞先生从此结为生死之交。

  日寇的集中营是一个极为险恶的地方,死亡率很高,饥饿、疾病、苦役、殴打时时威胁着阶下囚徒。和恶劣的环境战斗着的同时,难友们还是满怀着信心和希望。大家咬紧牙忍耐着,互相鼓劲儿:“有一天我们会胜利的,那个时候应该轮到他们来尝这种日子了!”有一位难友大声说:“哭有什么用?不要给敌人耻笑,我们要永远不屈服!”另一位难友说:“是的,吃这一点点苦算什么?想想我们祖国前线浴血的将士吧,我们今天的遭遇,还比不上他们所受的苦呢!”难友们一面做工,一面这样地交谈。一说到胜利,大家总是能露出一丝笑容。

  各地被捕的抗日华侨足有800多人,后来都被集中关押在万隆近郊芝玛圩的国际集中营。万隆是爪哇岛的一座名城,荷兰殖民者在近郊芝玛圩建造了一个占地很大的兵营,后被日寇改为集中营。在黑婴他们到来之前,这里已关进了约8万名欧美侨民,全部是男性,妇孺关在另外的集中营。这时期,美军开始在太平洋反攻,并取得胜利。随着战局发展对日军越来越不利,集中营难友处境也越来越艰难,大家只有以胜利在望、自由有日互相鼓舞。

  胜利归来

  1945年的春节来了,800多名集中营难友怀着期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心情,度过了自己民族的节日。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终于传到集中营,难友们个个欢欣鼓舞!9月15日,历经3年的煎熬,集中营的铁门终于打开,大门顶上日寇的旗帜落下了,日本宪兵消失了。在万隆华侨代表的欢呼声中,800多名集中营华侨难友步出集中营大门,终于恢复了自由。

  重获自由后,黑婴立即以笔为枪,控诉日寇的法西斯暴行。他以满腔的激情和犀利的笔触,撰写了大量感人的文学作品和富有说服力的政论,声援印尼人民的独立运动,歌颂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其小说集《时代的感动》和《红白旗下》出版问世,反映了血与火年代作家、战士黑婴的高风亮节、热爱真理的立场和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在资金不足和物资匮乏的艰难条件下,黑婴同其他爱国华侨一道,参与创办了《生活报》并担任首任总编辑。那年,他32岁。生活在东南亚各地的中国侨民都曾在祖国和他们的侨居地饱尝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和压迫的痛苦,因此,印度尼西亚华侨对祖国的强大一直抱着热切的期望,并曾为支援祖国各个时期的革命和社会进步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生活报》这家既面向印尼华侨社会、又心系祖国的爱国报纸,表达了海外华侨对祖国前途的关切之情,使许多人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对当时满怀美好理想和革命豪情的爱国华侨青年来说,《生活报》宛如大家心中的一盏明灯。

  从创刊开始,经过短短十几年时间,《生活报》的发行量就达到5万多份,一跃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日报之一。该报在1955年8月出版了十周年纪念特刊,齐白石、何香凝、郭沫若等名人题词祝贺。‌1965年《生活报》被印尼当局勒令关闭。之后,社长黄周规先生不畏艰险,把从创刊之日起的一套完整的《生活报》从印尼带回北京,赠送给国家图书馆保存至今。

  汗青留丹心

  1951年,黑婴辞去《生活报》总编辑职务回到中国,后在光明日报工作30余年,主编过光明日报文艺副刊《东风》,担任过文艺部副主任,直到离休。他似蜡烛、如春蚕,一生投身于新闻及文学事业,矢志不渝,痴情不改。黑婴在报社辛勤工作,为培养文学新人和繁荣文学创作默默付出辛勤的劳动。他一生光明磊落、两袖清风,未能留下一句遗言,留下的全部遗产,就是满屋子的书。

  黑婴为人低调谦逊,从不以作家自居,让我印象最深也是最为感动的一句话,是:“我过去是新闻记者,现在是新闻记者,将来还是新闻记者。”

  最后,呈现一篇黑婴在华侨集中营写的诗作。这篇题为《海的怀念》的诗,是黑婴于1944年5月在狱中写的,诗中极尽抒发了他渴望自由、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坚信胜利一定到来的革命情怀:

  这里有蜿蜒的水,

  这里有起伏的山,

  这里有温暖的窑洞,

  这里有老少同欢!

  早上我用河水洗脸,

  我吃的是黄色的小米饭,

  我在百姓群中学习,

  我在战斗的熔炉中锻炼。

  我记起了:

  信念,不变的信念——

  我悄悄地等待,

  有一天会挣脱这条锁链——

  我要重新回到

  ——那海边。

  谨以此文,向所有为世界和平而奋斗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 14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