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编者按
金秋时节,丰收的画卷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彩。智能粮仓、北斗导航、云端平台、无人农机……这些“新农具”,正在成为秋收的关键词。当千年农耕文明与数字技术深度交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量的提升、损耗的降低,更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人”的转型与乡村活力的迸发。
瞧,从吉林的玉米储藏专家到河南的智慧农机调度人,从新疆棉田的科技推广者到湖南稻田的新农人……他们正用亲身经历,讲述科技如何让农业告别“靠天吃饭”,走向“依数智产”。
本期光明视野,我们走近天南海北的农业实践者,看看来自秋收一线的“智慧答卷”。
联合收割机在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曲村麦田里收割小麦。新华社发
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松盘乡岗巴村农民在收割青稞。新华社发
新疆可克达拉市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内,两位工作人员正在修剪串收番茄枝蔓。新华社发
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农场的工人驾驶农机收获小麦。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粮食存得好 收成变收益
讲述人:吉林农业大学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刘景圣
正是收获的季节,踏着晨露走进地里,只见金黄的玉米穗缀满秸秆,老乡们掰玉米的动作又快又稳,对丰收信心满满。
这些年,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储存环节。以前下乡,常看见老乡们把收回来的玉米直接摊在院角。但这种“地趴粮”,籽粒发潮、长霉斑是常事。后来有了苞米楼子,通风好一些了,但粮食损耗、品质下降的问题依然存在。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就打定主意,得用科技摸清玉米采后的“脾气”,让好收成存得住。
2013年起,我们团队在东北多个玉米主产区建了试验田,选了专门的品种,跟踪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我们常常天不亮就出发下地采样,单程得花两个小时。回到实验室先把玉米烘干,再测水分、酶活性……经过反复实验,我们终于摸清了关键。原来,东北玉米采收时看着熟了,其实还没完成“生理成熟”,呼吸代谢仍然非常旺盛。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降水分和控制酶活性,就容易掉秤、滋生霉菌。
找准了方向,我们开始在技术上“死磕”。我们研发了“微波辅助热风干燥技术”,把玉米干燥时间缩短了两个小时,能耗也降了下来。我们还开发了智能粮仓与多参数粮情监控平台,让温度、湿度在屏幕上就能看得明明白白,原粮损失率一下子降了3.9%。另外,我们还为农户设计了专用组合式简易储粮仓,不用花多少钱,却能让粮食损耗平均减少6.1%。
除了成熟玉米的存储问题,鲜食玉米的加工和保鲜也是团队关注的重点。鲜食玉米娇贵得很,采早了太嫩没营养,采晚了太硬没口感。以前老乡们只能把加工车间建在田边,成本高不说,遇上雨天根本没法开工。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发了“鲜食玉米全程标准化智能控制技术体系”,利用信息化技术,对鲜食玉米的品种、产地、加工等信息实现全程质量控制和安全可追溯。此外,还探索出“适时择温采收+产地预冷”的法子,选准时间采摘,采完马上预冷,把加工时限从6小时延长到了15小时。后来,果穗智能分级系统、全水循环熟化灭菌装备等技术也跟上来了,生产效率越来越高。
眼下又到丰收季,地里在忙,实验室的灯也一直亮着。我长年累月跟玉米打交道,就想努力做好玉米的“后半篇文章”——让玉米存得住、存得好,让地里的收成真正变成好产品、好收益。这藏在烘干技术、智能粮仓里的智慧,就是给老乡们的丰收保险,也是我们给乡村振兴交出的秋收答卷。
农机连上网 秋收更高效
讲述人:河南唐河县大博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刘党
我的家乡唐河是传统农业大县,250万亩耕地种植了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记忆中,每到秋收时节,我就犯怵,一家三口一天最多收4亩地,累得要命。
2013年,我在新疆务工时,见识了真正的大农场:几台大型农机“突突”来回几趟,一大片地就收完了。那种高效和轻松,让我深受震撼,我也因此坚定了回乡搞现代化农业的决心。2017年,我回到家乡流转了300亩土地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自己种地,也帮乡亲们干。
规模做大了,新问题也来了。2022年,我和几个“新农人”合伙成立了公司,想给更多乡亲服务,结果却遇上“两头难”:农机手开着农机满世界找活,累得够呛还没着落;农户急着收庄稼,却得干等机器。信息不对称,把农业生产效率拖得像蜗牛爬。我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停着的农机,急得直挠头,如何能让秋收变得“智慧”一些?
转变发生在前年。县里依托区域农机服务站搭建起智慧农业平台,就像连通各方的“中枢神经”:联合收割机的实时位置、作业面积、达标率等数据在平台上一目了然;系统还会自动匹配生成最优作业路线,精准调度待收割的地块与有余力的机车。去年秋收,我们20台农机的作业面积增加了30%,油料成本反倒降低了15%。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农业的“天”,真的变了。
智慧平台不仅能监测作业质量,还能通过传感器数据分析预测农机故障。上个月,系统提前48小时发出预警,提示收割机的传动轴异常振动,我们趁作业间隙更换零件,避免了停机损失。
今年,我们新添了纵轴流联合收割机。机手张闯没事就跟我念叨:“你看驾驶室里的屏幕,作业数据、产量、油耗全在这儿,比以前那横轴流机损率低了10%。”财务宋晓叶也很开心,说现在平台自动生成作业面积核算表,跟农户结算比以前快5倍,再也不用抱着账本熬夜了。他们的笑容,透着新一代职业农民的自信与骄傲。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人工调度到智能匹配,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业,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家乡这片土地。我心里盘算着:要打造从种到收全程数字化的样板田,让乡亲们沾上智慧农业的光。
棉田科技范儿 “金蛋”富农家
讲述人: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木沙·卡司木
沙雅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水土光热资源得天独厚,素有“中国塔里木棉花之乡”的美称。金秋时节,百万亩棉田即将迎来一年中最动人的时刻。在这里,早已看不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景象,取而代之的是田野间满满的科技范儿。
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白色“花海”中,一台台装有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机轰鸣着来回穿梭,把一行行饱满的棉桃整齐吞进“嘴”中。不多时,就会吐出一枚比成年人个头还高的包裹黄色打包膜的蛋卷棉。这个两吨重的大家伙,被老乡们亲切地称作“金蛋”,寓意着丰收带来的喜悦与富足。
从每年的4月份开始,全县的田间地头,各类农机便开始繁忙作业。借助北斗导航系统,铺设滴灌带、地膜,精量播种等,一气呵成,播种效率与质量大大提升。比如播种机,能按预先设定的路线、行距和深度,自动完成铺膜、点种、覆土等作业,并节约50%以上的棉种。种植户只需打开手机,就能实时查看农机作业轨迹、播种面积等信息。我们还大力推广“干播湿出”新技术,把以往先点种、后覆膜覆土的播种方式改为先覆膜覆土、后点种,使得棉田亩均再节水130立方米左右,对于低墒地、盐碱地的出苗有很大帮助。
科技加持,离不开政策支持。以“农户+合作社”模式为主、“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家庭农场”为辅的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扭转了以往传统小农户分散种植、土地碎片化问题,水、土等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打包采棉机、残膜回收机等智能化现代农机也得以大显身手。
一位村民把家里的50亩地流转给合作社以后,自己还通过学习,成了熟练掌握拖拉机、采棉机驾驶技术的机械能手。现在的他,不仅有土地流转的分红,还有一份开采棉机的工资,生活越过越红火。
就在不久前,沙雅一家智能农机企业生产的64台四行厢式采棉机正式下线,并通过霍尔果斯口岸出口至乌兹别克斯坦,这标志着我国高端农机装备以“硬实力”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这款采棉机采净率超过93%、棉花含杂率低于10%,既减少了浪费,又保障了品质。
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如今,先进的生产技术浇灌入棉田,让棉花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幸福花”“致富花”。
指尖点一点 农田“慧”管理
讲述人:湖南宁乡市花明楼镇种粮大户 杨志斌
我是一名95后新农人。4年前,我放弃外出务工的打算,决心回乡务农。今年,我即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季。不同于父辈“弯腰弓背、手握镰刀”的秋收记忆,我手中的工具是一台平板电脑。指尖轻点,不远处的收割机就能整装待发,在田间“走”出笔直的作业轨迹……
还记得刚回乡时,初始流转的300亩土地,主要依赖传统人力,效率低、成本高,产量始终上不去。改变,始于宁乡的“农田三变”改革——小田变大田、小户变大户、一般农田变高标准农田。现在,政府整合土地,连片成方,农机一路畅通,为科技种田打下了基础。
现在的稻谷收割,各个环节都有科技含量呢。依托高精度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无人收割机远程启动后,驶入稻田,开始收割作业。内置谷仓渐满,无人收割机自主“行走”到卸粮点,将稻谷卸至运粮车。仓库里,我们还用上了智能烘干机,稻谷含水量实时显示在屏幕上——设定14%的标准值,一旦超标自动停机,确保谷粒不霉变……
我与父亲是“黄金拍档”,父亲精耕细作守护土地,我潜心钻研机械管理。我驾驶着农机穿梭于周边田野,提供专业高效的农机服务。3年时间里,我们父子俩年年扩大种植规模,如今已流转了1400亩土地。规模化种植结合机械化作业,成本能直降20%,产量还有显著提升空间。
我还联合其他90后新农人成立了一支充满活力的青年农机队,为周边5000亩地提供无人机飞防,农民们笑称“手机一点,丰收不愁”。远程插秧、无人机……村里不少00后、95后看到种田如此“飒酷”,纷纷跟进,当起了农机手。
年轻人喜欢钻研科技,他们争相学习操作自动驾驶插秧机,还利用不同功能的无人机进行病虫害检测、水稻周期检测、农业电网安全检查等。在农忙季,队员们凭借精湛技术日收入可达上千元;农闲时,团队则积极探索低空经济新赛道,承接低空运输任务,比如用无人机承担柚子从树上到车上的空中作业。
曾经我也担心务农会被人看低,如今脚踏实地种好田,收获财富与尊重,才真正懂了什么叫“行行出状元”。秋阳下,我心中笃定,这金色浪潮,是智慧农业最好的答卷。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任爽、丁艳、王胜昔、赵明昊、龙军、禹爱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芦猛、肖玉泉)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 07版)